银行理财基准“跌跌不休”!跌破2%成常态,你的钱该往哪去?

海凝海 2025-04-23 18:33:01

2025年开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掀起一场“基准下调潮”。

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全市场新发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已跌至2.85%,较2024年末下降0.7个百分点,部分产品基准甚至跌破2%。

曾经被视为“稳健理财”的固收类产品,正经历收益与吸引力的双重缩水。你的钱该往哪去?

基准“跳水”实录 加速滑向2时代

2025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呈现“断崖式”下跌,国有大行、股份行及中小银行无一幸免。

国有大行:基准普遍跌破3%

中邮理财:3月5日公告显示,“鸿锦一年定开32号”基准由3.00%-3.40%骤降至2.20%,下限跌破2%,降幅达220个基点。

建信理财:多款固收类产品基准下调至2.2%-2.8%,较2024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

农银理财:3月新发封闭式产品平均基准为2.45%,较上月下降0.15个百分点。

股份制银行:短期限产品基准跌破2.5%

招银理财:某3个月期定开产品基准从3.2%降至2.3%,降幅达28%。

浦银理财:封闭式产品平均基准降至2.68%,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分化加剧,部分产品仍具优势

宁银理财:半年期产品基准维持2.9%,但需关注流动性风险。

部分城商行:通过“手工补息”变相高息揽储,实际收益虚高,但监管风险加剧。

基准下跌探因 多因素三重绞杀

银行理财收益持续走低,本质是宏观经济环境、监管政策与行业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利率下行,底层资产收益缩水

无风险利率新低:截至3月20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1.65%,较2024年同期下降86个基点。

信用债收益低迷:AAA级企业债平均收益率跌破3%,高票息资产稀缺,理财产品收益中枢下移。

监管政策趋严,净值化管理升级

禁止“手工补息”:2024年监管部门叫停信托委外平滑机制,理财产品收益波动更真实反映市场。

估值方法调整:现金管理类产品从“摊余成本法”转向“市值法”,收益波动扩大,倒逼基准下调。

银行主动控成本,应对“资产荒”

负债端压力:居民存款新增超18万亿元(2024年数据),银行付息成本高企,需压降理财收益平衡负债。

资产配置困境:非标资产占比从15%降至10%,优质债券供给不足,理财收益难以为继。

理财还能投吗? 投资须理性看待

尽管收益下滑,银行理财仍具配置价值,但需调整策略。

理财产品的比较优势

风险低于权益类:2025年一季度,混合类理财平均亏损1.2%,而股票型基金亏损达8.7%。

流动性优于存款:1个月期理财收益2.9%,高于1年期定存1.8%,适合短期资金增值。

投资策略调整建议

缩短久期,规避波动:优先选择6个月以内产品,如兴银理财“日日新”系列。

关注“低波稳健”品类:结构性存款、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替代品值得关注。

分散配置,对冲风险:将理财资金控制在总资产30%以内,搭配国债、储蓄险等低风险资产。

警惕“收益陷阱”​

勿盲目追涨短债产品:部分短债理财增配信用债,信用风险上升,如某城商行产品因持仓地产债回撤1.5%。

慎选“伪净值”产品:部分理财通过摊余成本法掩饰波动,需关注说明书中的估值方法。

银行理财收益下行,既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是资管行业转型的必然结果。对投资者而言,需摒弃“刚兑”幻想,理性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才能够在这个低收益时代,做到守正出奇。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内容中基金及股票类型仅供展示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0 阅读:0

海凝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