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病床上。
脸颊塌陷,嘴角歪斜,整个左侧的下颌已被手术切除。
他想说话,可嘴里空荡荡的,只有缠着的纱布在隐隐作痛。

医生告诉他:“手术很成功,肿瘤切干净了。"他的脸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样的故事,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常见。
他们被称为‘割脸人’——因为槟榔,他们失去了部分脸部组织,甚至整个下颌骨。
槟榔,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槟榔的危害远比你想象得更严重。
它损害牙齿,还会导致口腔癌,最终让许多人不得不接受摘除部分或全部下颌的手术,成为“割脸人”。
(1)槟榔如何“腐蚀”口腔?长期咀嚼槟榔的人,口腔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嘴巴变得干燥,张口受限,黏膜变硬。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伤口难以愈合,逐渐出现白斑、红斑等癌前病变。
口腔癌:槟榔中的槟榔碱、槟榔特有生物碱等物质会导致细胞癌变,最终发展成恶性肿瘤。

(2)为什么要“割脸”?口腔癌的治疗,早期可以通过局部切除,但如果发现较晚,肿瘤已经侵犯到下颌骨、舌头、颊部软组织,医生就不得不切除部分或整个下颌骨,甚至连舌头、脸颊的一部分都要被切掉。
这就是“割脸”的真正含义——手术切除了肿瘤,也带走了他们曾经的面容。

我国槟榔消费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其中湖南是槟榔消费大省。
据《中国槟榔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湖南槟榔产业年产值已突破千亿元,槟榔相关企业超过1500家。
但在这些耀眼的经济数据背后,槟榔带来的健康危机却被长期忽视。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
但直到2023年,国家卫健委才正式发声,提醒公众槟榔与口腔癌的关系。

在很多地方,槟榔是一种零食,更是一种社交习惯。
湖南、海南、台湾等地,很多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嚼槟榔,甚至将其作为礼品互赠。"不嚼槟榔,没精神。"——这句话在槟榔重度消费地区非常流行。
槟榔带来的轻微兴奋感,让很多人对它产生心理依赖,甚至上瘾。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短暂的刺激,换来的可能是一辈子的痛苦。

很多槟榔爱好者,直到被确诊为口腔癌,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可惜,那时往往已经太迟了。
以下这些症状,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信号:✅口腔内长期不愈的溃疡(超过2周未愈)✅口腔黏膜发白、发红,变得僵硬✅张口困难,咀嚼、吞咽疼痛✅牙齿松动或脱落(非龋齿原因)✅嘴里总是有烧灼感或异味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上述症状,请务必尽快就医!

槟榔上瘾并不等于戒不掉。
如果你已经养成了嚼槟榔的习惯,可以试试以下方法:✅用坚果、口香糖替代槟榔,减少咀嚼需求✅从减少槟榔摄入量开始,逐步降低依赖✅多喝水、吃水果,保持口腔湿润,降低对槟榔的需求✅告诉家人朋友你的戒槟榔计划,获得支持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特别是长期嚼槟榔的人,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包括口腔黏膜检查、癌前病变筛查等。
(3)远离槟榔相关营销,不要让广告骗了你!很多槟榔广告宣传“无添加”、“健康槟榔”,但所有槟榔都含有致癌成分。
不要相信“安全槟榔”,更不要让广告影响你的判断。

你能想象,自己某一天醒来,发现脸的一部分被切掉,再也不能正常吃饭、说话、微笑吗?
你能接受,因为一个嚼槟榔的习惯,让自己的人生彻底改变,甚至可能失去生命吗?

槟榔,带来的是短暂的刺激,更可能是一辈子的痛苦。
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请远离槟榔。
不要等到被医生宣布“需要割脸”时,才追悔莫及。
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关心的人,让更多人知道槟榔的危害!
参考文献《中国槟榔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口腔癌与槟榔相关性研究,2022年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槟榔与口腔癌的关系报告》,2017年
国家卫健委官方公告,2023年,明确槟榔为致癌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但是在那些槟榔人心里:“不吃槟榔哪来航母?”“槟榔=军费”,和那堆烟民一样有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