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不经意间,春日的光阴便走向了深处;尽管风儿还夹带着寒意,尽管还有些角落尚余冷寂。
看不厌的是百般风景,读不厌的,则是定格于春日的万千诗行。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宋朝著名女诗人朱淑真所写的一首《春日即事》。
这首诗灵动而不失唯美,宛如一幅色彩斑斓且充满蓬勃生机的画卷,无论是整体粗看,还是逐字细读,都能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春日即事
宋·朱淑真
轻寒噤㾕花期晚,皱绿差鳞接远波。
跃藻白鱼翻玉尺,穿林黄鸟度金梭。
闲将诗草临轩读,静听渔船隔岸歌。
尽日倚窗情脉脉,眼前无事奈春何。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我国南宋著名女词人、诗人,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富的女作家之一。
朱淑真虽然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就饱读诗书,但是她和丈夫之间的情感却并不美好,因为二人志趣不投,导致朱淑真终年郁郁寡欢而早逝。
这首《春日即事》是朱淑真睹景生情而写,美好的春光让作者心情暂时得以放松,所以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知到那份难得的轻松与安逸,

诗的首联在点明天气的同时,也对春日的景色做出初步临摹:轻寒噤㾕花期晚,皱绿差鳞接远波;春日的寒意还未消退,花开的日期也有所延迟,碧绿色的水面被风吹皱,大片的粼粼波光延向远方。
“轻寒”二字在点明春日典型天气的同时,也将春日所隐藏的柔和气息也体现出来。春天虽然有寒意,但这种寒意又并不刺骨刮肌,它是大自然已然苏醒的象征,也是大自然无声倾诉的标志。
“花期晚”印证“轻寒”,对天气情况做出补充说明,让我们看到了花儿在春日的轻寒中含苞待放的逼真形象。
“皱绿差鳞接远波”,这一句和前一句相比较,不但有了色彩的添加和动感的融入,而且对空间也做出拓展。
层层绿波随风泛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光芒,而这点点光芒,可谓以比较直接的方式让整个画面也摇曳生姿。看到这样的景象,读者打开的是胸次,汲取到的则是不尽的春日气机。
接下来的颔联尤其生动:跃藻白鱼翻玉尺,穿林黄鸟度金梭;水中白色的鱼儿在水藻之间嬉戏,仿佛翻动着的玉尺,黄鸟在树林中飞翔,仿佛金梭在其中穿度。
这两句之所以生动,其一是因为作者所选的物象都倍具生命特征,其二是因为其中物象所体现出来的动感要更加鲜明,其三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物象的形象更为鲜活立体。
那么当我们再进一步去审视画面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颔联的两句还紧紧抓住了能够有力触动读者视觉的因素——色彩搭配。在一白一黄的鲜明的色彩搭配下,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丰富性也都得以充分体现,理所当然,诗句的意境也便拥有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来看颈联:闲将诗草临轩读,静听渔船隔岸歌;独立窗前,将诗稿拿来闲闲吟哦,静静地聆听隔岸渔船上传来的渔歌。
颈联将笔触落在作者身上,对她自身的举动做出描写。
很显然,和颔联相比,颈联则又少了几分活泼而多了几分静谧。
无论是临窗读诗,还是隔岸听歌,都无不说明作者闲适优雅的形象,都无不说明她当时安逸自在的心情,这种人物形象的临摹与情感方面的表达,与整首诗的意境塑造是非常契合的。
在这里,作者重在突出一“闲”一“静”,而人物的闲与静,也让我们看到颈联中环境的闲与静。渔歌声声,天空悠远,仿佛那些闹世的喧嚣都不曾存在一样,随着作者的笔触,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境也都不由变得恬淡和平静起来。
“尽日倚窗情脉脉,眼前无事奈春何。”尽日里依着窗户,目光脉脉地看着眼前的春色,身闲无事更宜于细细体会这春光的美好。
尾联对作者的形象与心理予以进一步的临摹,让她的内心世界展现得尤为充分饱满。
“情脉脉”道出了作者对春光的热爱、赞美与眷恋;“奈春何”看似是在表达一种无奈的消极情绪,实则这三个字却恰好有力地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展现了她对春光所赋予的细腻而又真诚的情感。
我们并不一定要留住春光,而应该在春光存在的时候去细细品味它、珍惜它,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一种生活姿态。
正如作者一样,看春天的景,读春天的诗,在风景与诗之间,让自己对春的情感自由渗透、蔓延,这就是我们对春天最好的尊敬。

风来春水层层皱,万里波光绿到眉;读完一首,倍觉享受。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