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以来,火锅餐见采访了很多不同火锅品牌,有的门前冷清,有的勉强持平,也有的十分火爆,但有个共通点,老板们都觉得,今年生意较之往年更加难做。
尽管长夜漫长,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有盏光亮照人前行,所以,火锅餐见组织榜单评审团,准备为行业评选出“中国火锅品类十大热度品牌”,榜单涵盖“川渝火锅十大热度品牌”“牛肉火锅十大热度品牌”“特色火锅十大热度品牌”“小火锅十大热度品牌”“社区火锅十大热度品牌”等5大品类榜单,期望能用标杆的光亮,给行业以力量。
第1824期文 | 张冬
这次咱们用逆向思维,在聊“品类热度”之前,先聊聊“品类冷度”,如果能解决“冷的问题”,那么,本节的答案就有了。
品类本身不存在热冷的问题,因为品类是一粒种子,只有适合不适合,一个火锅品类在东北火,跑到华南就不行了,像鱼蛙火锅,川渝和江浙人喜欢吃,到黄河以北就差点意思,这肯定不是自身原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土壤使然,这跟一个品类在商场火爆、在社区却遇冷的逻辑一样。
这是空间问题。
如果你把二十年前的餐饮品类原封不动地拿出来卖,相信也很难卖好,最典型的案例要数冒烤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品类,拿到现在,不做什么创新,注定一阵风。
反观一些老品类,诸如酸汤火锅,在云贵存在千年之久,后被发掘,从2023年起势,至今跑出很多头部品牌,原因就在于,用符合当下审美、口味和情绪的方式重做了一遍。
这是时间的问题。
综上,一个品类爆冷,原因有二,一是空间不对,二是时间不对,当然,凭一腔自嗨造出来的品类另当别论。
那么,逆向思考的结果就是,一个品类有热度,是“走对了时间和空间”。
我们用这个思路逐一分析川渝火锅、牛肉火锅、特色火锅、小火锅和社区火锅。
川渝火锅能稳坐火锅品类的头把交椅,最大的原因依赖于其自身的“成瘾性”,以至于绝大多数火锅品类都受其荫庇,无论是牛肉火锅,或是小火锅、社区火锅,都多少带点川渝口味,毕竟,成瘾,是复购前提。
这些年,川渝火锅一直在保持与时空同步,外化表现就是不断进行品类分化,像场景上,分化出市井风、港风、国风、公园风、庭院风等等;在产品上,增加了甜饮品、手工菜,非遗食材、非遗锅底等;在模型上,还分化出自助、半自助、369等。
这也是我们设置川渝火锅热度品牌榜的主要原因,在其他地域、其他品类繁荣开花的时候,川渝火锅这个老大哥,一直在默默迭代、进化,仍然值得关注和学习。
再看牛肉火锅,这个起源于潮汕地区的品类,因为十年前《舌尖上的中国》而走进大众视线,从此,牛肉火锅开启扩张之路,但彼时牛肉供应链并不完善,另外,做牛肉火锅,还需要刀工精湛的厨师,人工成本很高,所以,2015年后陷入倒闭潮,当然,也跑出不少头部品牌。
随着百姓收入的增多,牛肉供应链的充足与完善,且在大众认识里,牛肉极具价值感(主要是价格高),牛肉火锅逐渐起势,到了2020年,黑天鹅飞来,牛肉的营养价值与口感再次回归,牛肉火锅重启扩张之路,但这种情况在2023年到达瓶颈,因为根据企查查数据,牛肉火锅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增速在下降,于是,鲜切牛肉自助火锅出现,突破了这一瓶颈,并有了头部品牌引领。
从时空上看,牛肉火锅也是在对的时间点,做了对的选择。这两年,关于牛肉火锅跑出不少黑马品牌、后起之秀,其玩法和分化出的新品类,都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是我们设置牛肉火锅热度品牌榜的主要原因。
再看有料火锅和小火锅,这两个品类从根源上讲,裹腹功能略大于社交功能,同样的价钱,一个有料一个无料,选择有料,无疑是看中性价比和裹腹性。
无论是从商业行为,还是人性角度来看,有选择必有歧视,有时候,人们选择A,不一定代表A有多好,有可能只是他们不喜欢另一个,在下沉市场,有料火锅和小火锅可谓大杀四方。
2024年,被称为“小火锅翻红”的元年,这一年,不仅有新品牌的诞生,更有老品牌的翻红,其升级方向和方式都很值得借鉴,而特色火锅,诸如有料、山野、酸汤、鲜舂等品类这两年的表现,也很抢眼,拥趸多,热度高。所以,我们设置了特色火锅和小火锅的热度品牌榜。
最后看社区火锅。社区火锅的说法,更像是火锅的一种场景分类,如同停车场火锅、景区火锅、商场火锅等等,这两年,社区火锅火爆以至被很多人关注,原因也在于“走对了时空”。
一个品类能起来,除了自身潜力之外,最重要一点,得由品牌引领,而一些火锅品牌的战略定位就是打社区,而且还出现很多“翻店模型”,即是,有些品牌将生意不好社区店改头换面,换成自己品牌,利用自身的品牌力、运营力和供应链能力,盘活这家“分店”。
不战而屈人之兵,比直接进社区跟人竞争,可高明太多了。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手入局,社区,成了一个重要的“空间考量”,而且这两年开出的社区火锅店,其形式和玩法都与之前的社区火锅有所区别,对于如此重要的一个品类,我们设置了社区火锅热度品牌榜,期望透过这个榜单,看到更多社区火锅的优势与两点。
那么,为什么说这些热度品类是“走对了时空”?咱们继续往下聊。
一个品类有热度,一定是与“时”俱进的,这个“时”可以是时代,也可以是时空。
举例来说,过去的川渝火锅,无甚花哨,场景也单一,只靠一口锅底吸客,菜品也并不精致,且大店较多,黑天鹅一来,客流锐减,无法走外卖,只有等死的份儿。
所以,后来出现了地摊火锅、市井火锅,小店,成本低,菜价便宜,不怕顾客收入降低,这家店的客单更低。
随着老外的封锁,逼得大国血脉觉醒、自我崛起,民族自信回归,甚至要让全世界都讲中国话,于是,国潮风四起,洋溢在国人骨子里的自豪感,终于挥洒了出来。
“保命要紧和及时行乐”的心理,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
黑天鹅刚来时,大众囚步在家,想通很多事情,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观点是,保命要紧和及时行乐。
说到保命,那就坚持锻炼、养生、补充营养,所以,那两年的健身博主、营养师、养生专家都火了一阵,反映到餐饮上,就是大众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关注,有两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一是这些年315晚会后,事件的持续发酵,二是大众对预制菜的持续抵制。
所谓及时行乐,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价值”,很多商业博主认为,当下的90后、00后和10后都是彰显个性的群体,会为情绪价值买单,充个18的会员舍不得,买个1800的手办毫不手软。
实际上,这个逻辑有个前提,即是,顾客愿为情绪价值买单,得先有钱。
尽管如此,按照情绪价值的思路走,很多火锅品牌开发出很多颜值高、摆盘好的产品,期望给大众更多的社交货币,以此换取情绪价值。
然而,刚开始能换,后来也慢慢换不到了,因为大众的消费阈值在拉升,换句话说,我可以为我的情绪价值买单,但你很难撼动我的情绪。
“消失的多巴胺”心理,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
再往后,黑天鹅走了一两年,大家惊讶地发现,钱不太好挣了,于是缩减开支,能不外出就不外出。
客流一减,火锅老板们顿时慌了,做活动、打折、优惠、降价,全给使上,于是,一些“369模型”(菜品一律3元6元9元)“510模型”(菜品一律5元10元)“菜市场模型”(菜品称重计费)等,开始突袭行业。
这是一种大众消费行为上的变化,带给行业的改变,依旧是适者生存的局面。
思维决定行为,那么,大众为何会有这种行为?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前文已述,钱不好挣只是表面因素,心理消费阈值拉升,是浅层次原因,更深层的则是,大众的多巴胺正在消失。
网上很多博主说,多巴胺是快乐分子,吃好吃的、干好玩的,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人就会变得快乐。
而实际上,多巴胺并非快乐分子,而是欲望分子,只有欲望不断被满足,人脑才会分泌多巴胺,继而感到快乐,准确地说,是满足的欲望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所以有本书叫做《贪婪的多巴胺》。
但现在很多人,仿佛对世界没了欲望,做什么都无所谓,干什么都行。
这种心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诸如房产泡沫、消费通缩、收入分配不均、低工资增长、老龄化、对未来迷茫不确定(信心危机)等。
时常感觉不到快乐、很难刺激到他们的爽点、情绪价值正在失效,这些是造成客流锐减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基础功能经济”时代到来,该踩一踩了
这些问题,我们无力解决,而这些问题造成的消费心理变化,我们应该看到,有个明显的指向——基础功能经济。
吃什么都行,只要不饿死,穿什么都行,只要不冻死。但前提是,你东西要好,价格要低,因为顾客的购买阈值已经被拉升了,不可能往下降。
所以,这两年有料火锅、小火锅、砂锅以及一些快餐式的火锅跑得飞快(当然,快餐跑更快),正是基础功能经济的作用。
另外,大众的社交越来越轻量,自助火锅、一人食的火爆,从根源上讲,是大众对拉扯人际关系的反叛,同时这也反向促进了基础功能经济的繁荣——不社交,轻社交,好好吃顿饭得了。
翻开社交平台,到处都是I人(内向人)、到处都是回避型人格、到处都是要逃离原生家庭和无良单位的苦命人,足见,大众不是不社交,而是在精简无效社交,道理很简单,如果真心要屏蔽一切社交,恐怕这些app都不会打开,更别提发帖留言了。
牛肉火锅分化出鲜切牛肉自助火锅,重新刷新大众视线的小火锅,都是这种时空下的产物,有料火锅更倾向于基础功能,社区火锅的流量基本倾向固定,生意好,一方面是产品运营号,另一方面,主要是勾起了社区居民的社交欲望。
具有热度的火锅品类和品牌,一定是踩中了天时地利人和,“走对了时空”。
所以,为了提振火锅人的信心、向“有结果者”学习,火锅餐见特联合评审团,推出“川渝火锅十大热度品牌”“牛肉火锅十大热度”“特色火锅十大热度品牌”“小火锅十大热度品牌”“社区火锅十大热度品牌”等5大榜单,欢迎火锅品牌报名申请。
春天再迟,也有花朵提前盛开;行业再冷,也有品牌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