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再拾锐气,乌克兰拆东墙补西墙,舍镇大锂矿也快保不住了

欣史调 2025-04-09 03:49:07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场战争已进入第四个年头。随着战事持续胶着,双方的战略重心逐渐从初期的快速推进转向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与长期消耗战。根据对俄乌双方公开战报消息的分析,4月俄乌战况演变有三大核心特征。

第一,兵力短缺倒逼乌军战术调整。库尔斯克在4月以后战场压力骤增,乌军被迫从其他战线抽调无人机部队,但像面临同样压力的不止库尔斯克,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战术已成为乌军当前的标准操作。

此前防守库比扬斯克的部队也被调往了恰索夫亚尔方向,乌军战略预备队不足是一大因素。数据显示,乌军现役作战部队约60%处于长期轮换不足状态,平均每个旅级单位防守战线长度较2024年同期增加35%。这种兵力不足的困境,阻碍着乌克兰组织更积极的防御措施和纵深,只能通过临时调动延缓俄军突破。

再加上北约国家军事援助的迟滞,尽管欧盟在2025年初曾宣布数千亿欧元的援助计划,但装备交付速度仅完成计划的42%。与此同时,乌克兰适龄服役人口流失率已超过18%,兵员补充周期从战争初期的3周延长至目前的11周,迫使乌军不得不采取高风险的前沿防御策略。

第二,乌克兰无人机优势不再。乌克兰战场曾被视为北约无人机技术的试验场,但俄军通过技术迭代实现了战场无人机系统优势的逆转。

特别是在近期的里曼市对抗中,4月7日有乌克兰媒体爆料称,乌军已经承认其无人机部队正与俄军的对抗中处于下风。这一转变源于俄罗斯军工体系的快速适应能力,其光纤制导无人机的量产使俄军单日侦察架次提升至1200次,较2023、2024年均有数倍的增长。

同时,俄军电子对抗系统的不断升级,使乌军无人机被干扰率从此前的不足30%跃升到了如今的67%。俄军的无人机战略也呈现出明显的体系化特征,其自杀式无人机“柳叶刀-3”型完成第七代改进,破甲能力达到1100毫米,侦察打击一体化系统实现15秒内目标锁定。后方产能方面,俄军2024年无人机产量突破3.2万架,较战前增长40倍。相比之下,乌克兰自主无人机企业虽有发展,但其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北约援助的远火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效能下降明显,直接削弱了乌军的非对称作战能力。

第三,俄军对乌克兰最大锂矿的争夺势在必得。从俄军4月7日公布的战报得知,俄军东部集群目前正向乌克兰大诺沃希尔卡的舍甫琴科镇推进。该矿区已探明锂辉石储量达240万吨,占欧洲已知储量的65%,其战略价值远超地理意义。

俄军的战术部署也很明显的感受到,俄军对此处资源控制的信心和想法。占领舍甫琴科镇不仅能切断乌军沿湿雅雷河谷的防线,掌控H-15公路沿线的战略通道,也可使俄方在全球锂资源供应链中的份额从不足1%跃升至12%,打击乌克兰的“造血”能力。

尽管北约国家近期宣布将向乌克兰“弥补”美国援助缺失后的缺口,但对前线面临的战局而言仍然杯水车薪。这场欧洲第一大国家和第二大国家的争斗,最终可能还是看谁更能消耗。

1 阅读:115

欣史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