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逆袭之作:低迷市场中的文化奇观
2025年开年的国产剧市场,在《国色芳华》《掌心》等大制作反响平淡的背景下,《五福临门》以黑马姿态杀出重围。这部由古装剧金牌制作人于正操刀的作品,巧妙融合宋代市井文化与轻喜剧叙事,首播即创下单日播放量破亿的纪录。剧中郦家五姐妹的婚恋故事,既是对《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叙事框架的现代解构,也是对传统“五福”文化符号的颠覆性诠释——当“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古老祝福被嫁接到五位性格迥异的少女身上时,戏剧张力便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

二、叙事革新:悬疑线与轻喜剧的双螺旋结构
不同于传统古装剧的线性叙事,《五福临门》采用双线并行的创新手法:明线是五姐妹为躲避盲婚哑嫁集体出逃的荒诞喜剧,暗线则埋藏着郦家老爷仕途危机的前朝秘辛。这种叙事策略在第三集迎来首个高潮——当三姐(卢昱晓饰)误将密信当作情书投入汴河时,镜头突然从闹剧式追逐切换至御史台阴森的议事厅,光影的骤变暗示着喜剧表皮下的政治隐喻。
剧中对于宋代市井文化的还原堪称惊艳:从“送粥婆婆”暗藏玄机的占卜歌谣,到瓦舍艺人用影戏演绎朝堂风云,创作者将《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记载转化为视听符号。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关扑”习俗的戏剧化处理:五妹(黄杨钿甜饰)用投壶游戏赢得自由婚配权的桥段,既是对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侧写,也暗合当代年轻人对命运自主权的追求。

三、人物图谱:解构传统女性叙事的五种维度
1. 大姐郦如兰(倪虹洁饰):这个表面恪守妇道的传统女性,实则是家族利益的操盘手。她教导妹妹们“女子当以柔克刚”时眼底闪过的锋芒,与深夜独自推演朝局时的冷峻形成镜像,堪称宋代版《纸牌屋》的克莱尔·安德伍德。
2. 三姐郦如月(卢昱晓饰):颠覆了古装剧常见的“傻白甜”设定。其看似莽撞的逃婚举动,实则是精密计算后的政治避险——发现父亲卷入新旧党争后,她选择用荒诞行为引发御史台注意,这处草蛇灰线的伏笔直到第12集才揭晓。
3. 五妹郦如星(黄杨钿甜饰):新生代演员的表演惊喜。从初登场时天真烂漫的“及笄少女”,到识破家族秘密后眼底渐生的阴郁,其成长弧线暗合宋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历史脉络。她与汴京画院学徒的禁忌之恋,更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无声反抗。
剧中男性角色同样充满解构意味:看似迂腐的郦老爷实为庆历新政的幕后推手,而风流倜傥的宁王(王星越饰)竟是新旧党争中的双面间谍。这种对传统角色模板的颠覆,让权谋线跳出了“男人戏”的窠臼。

四、文化祛魅:喜剧外衣下的严肃命题
该剧最犀利的笔触,在于用戏谑方式解构封建伦理。第7集“贞节牌坊变形记”堪称神来之笔:当官府要为守寡的郦家二姐立牌坊时,五姐妹联手将其改造成“大宋女性创业示范基地”。这场闹剧背后,是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伦理观的辛辣嘲讽,更暗藏对当代女性职场困境的隐喻。
但创作者并未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而是通过郦母(陈小艺饰)这个角色展现传统伦理的复杂性。她既是逼迫女儿们嫁人的“封建家长”,也是暗中支持五妹追求画艺的启蒙者。这种矛盾性恰似宋代文化本身的悖论——理学桎梏与市井活力的并存。

五、争议与突破:爆款公式的再定义
该剧豆瓣开分5.8的争议,折射出观众对创新叙事的接受阵痛。部分观众诟病其“历史细节失真”,却忽视了剧中“新宋风”美学的先锋性——建筑纹样融合了汝窑青瓷与波普艺术,角色服饰在宋制褙子基础上加入解构主义剪裁。这种文化混搭,恰是对“宋潮”全球化的预言。
相较于《国色芳华》的精美空洞,《五福临门》的突围在于找到了商业性与思想性的平衡点。当五姐妹最终选择不同人生道路——有人入宫为妃,有人远渡重洋,有人继承家业——这个开放结局打破了古装剧“大团圆”的窠臼,暗示着女性命运的多元可能。

结语:笑声中的文化自觉
《五福临门》的成功,标志着国产剧创作范式的转型。它不再将传统文化作为猎奇景观,而是用现代视角激活历史基因。当我们在笑声中看见郦如星蘸着胭脂在宣纸上写下“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时,或许这正是对陈寅恪“宋代近世说”的影像注脚——在那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中国女性早已开始书写自己的主体性。

这部剧留给行业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对历史符号的顶礼膜拜,而是敢于用当代精神与之对话。在这点上,《五福临门》已然迈出了珍贵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