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中国留学镀金时代终结,这些真相太残酷必须得知道

不写散文诗 2025-04-02 14:17:53

文|不写散文诗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为了出人头地,许多家长不惜砸锅卖铁、花费百万,也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等到毕业才发现:在国外留不下,在国内也没竞争力。

然而背后隐藏的残酷真相还有更多,家长应该早点清醒:

“洋学历”早就不吃香了, 留学“镀金时代” 终结!

“洋学历”不再吃香

以前出国就是洋气,出国留学那就是更“高人一等”。

然而从早几年开始“洋学历”就不吃香了。

以前是出国潮,现在是归国热。

起初这些回来的留学在找工作时,可以说是占据优势。

除了国内的名校之外,这些外国学历的求职者是排在优先位置的。

然而如今海外文凭的含金量正在下降。

不少企业招聘时反而更看重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

虽然和往年的数据相比,外国的留学生的薪资是有所上涨,还是年年上涨的趋势。

按照去年的数据来看。

这些留学生找工作第一份薪资最高有1万6多,最低的却仅有5000。

而国内的一线城市大学的毕业生平均工资在6000到8000。

虽然和留学生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但是从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来看,国内上大学的花费远远低于国外大学。

仅学费一项,按照美国公立大学学费的最低标准9000美元。

中国大学的学费仅是美国大学的7%,是大部分家庭都能承受的。

如果是私立名牌大学(哈佛等),最低金额则是5.5万美元每年,这个比例会降到1%。

国内网红曾连线一位女留学生,她是在英国上学的。

学费是30万,住宿是15万,加上其他的费用。

一年总共大概是100万,四年大学总花费为100万。

而另外一国内大学学生一年上学的成本仅有2.65万。

所以从回报率来看,国外留学远远比不上国内。

有网友就分享自己的身边的例子。

儿子的同学当年就没考上国内的大学,出国留学花了不少钱。

结果回来找工作,找的却是某奶茶店的服务员,月薪只有4500元。

不仅仅是回报率不高,一些职位也在缩减。

根据数据统计,能找到工作的外国留学生大部分从事的都是新兴产业。

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未来信息等等。

一些文科类的职业留学生并不占什么优势。

而且从去年开始,一些地方的公务员也开始对留学生限门槛或者是说“不”。

广东以往在招聘选调生时,外国名校留学生是可以报考的,比如牛津,哈佛。

但在2025年度的招聘公告,这些名字则从名单上消失了。

被“关门”的还有山东的定向选调,海外院校毕业生直接被移出招录范围。

而北京在去年发布的2025年度招聘公告中,定向选调岗位也是如此。

另一项“优培计划”虽然没有完全拒绝,但是门槛却提高了。

要是全球排名前100的海外大学,而且学制不能少于1年,本科学校还得符合要求。

那么为什么“洋学历”不再顶用了呢?

水学历不如真本事

以前外国大学,尤其是欧美大学的确是比较强,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比较少。

在20年前,年出国留学人数为41.4万。

但是20年后一年出国的人数就达到了100万,累计加起来有600万多。

其中回国找工作的人数比例也在上升,原本留学生属于稀缺人才。

但随着人数的上涨,海归早就不稀奇了。

加上这些年国内高校一直在发展,不少学校的排名在提升。

一些专业不输给外国名校,其学生的竞争力也更大了。

和从国外回来的学生相比,国内的学生对国内了解的情况还是更占优势。

就拿新能源举例,近几年国内做新能源汽车比国外更好,国内公司经验丰富。

不少学生在实习时就能参与项目,这在以后就业时,肯定比没接触的留学生更有优势。

还有不少学生出国学习法律,虽然哈佛法律系世界闻名。

但是这些外国法律毕业生往往回国后还要再熟悉国内的法律,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而减少留学生竞争力的,还和他们就读的学校有关系。

不少学生虽然出国留学了。

但是他读的学校可能是一个不被承认的,或者是没有什么背景的大学。

是因为他们本身学习不好,在国内无法读本科,就想着花钱去外国读一个。

然而对国外的学校了解不够用,被中介欺骗。

以为读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其实就是“野鸡大学”。

去了之后学生玩的时间比学的多,最后混到文凭,结果毕业后傻眼了。

这些文凭根本得不到国内的承认,无法通过学历认证。

相当于花钱出国留学,结果4年回来还是“高中学历”。

不少家长以为送孩子出国留学是“镀金”,其实就是“注水”。

比如一些“水硕”,从入校到毕业只有几个月。

甚至不用去学校上课,上网课就可以。

这样的留学生靠着“洋学历”取得了工作,但是却没有工作的实力,表现欠佳。

这也让不少企业为了低风险,更愿意录取国内的毕业生。

还有不少国外学校,会把留学生当成“摇钱树”。

因为国际生的学费往往是本地学生的两三倍,成了学校的重要财源。

为了吸引更多留学生,这些学校不惜放宽录取标准。

但是留学生的待遇却比不上本地学生,留不到国外。

回到国内也没优势,找不到工作,本来是“海归”,如今成了“海待”。

在英国留学的小如(化名),毕业前想的很美好,想要留在英国。

在她看来英国的就业环境比国内强,社会福利也好。

但是等到找工作之后,却发现现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虽然英国的工作没有那么卷,也很轻松。

但是却对女性没有那么美好,小如去找工作,没几家公司愿意给她提供工作签证。

留学不再被盲目视为“镀金捷径”,而是回归其本质——一种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的教育选择。

无论是国内名校还是海外高校,

真正的竞争力始终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专业匹配度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实战经验。

对家庭而言,留学决策需权衡投入产出比,避免陷入“为留学而留学”的误区;

对学生来说,无论在哪里求学,扎实积累行业认知、培养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

你们觉得“洋学历”还吃香吗?

参考资料

广州日报,2025-02-26,《海归就业报告:2024年留学生回国求职人数同比增2成》

湖南日报,2024-12-30,《多省市选调开始“拒绝”名校留学生》

中国科学报,2022-02-05,《留学归来成“水硕”?亲历者:我们不是去镀金的》

观察者网,2021-11-27,《港媒:中国留学生发现,西方高校学历在国内就业市场不香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