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才刚好几天,
又有坏消息传来~
一个说是,浙江、江苏两省将公募基金纳入SPV监管,设2.5%预警线,按季监控。
晚上被金融监管部门辟谣,说传言不实。

另一个说,公募债基税收优惠将被取消。
也被辟谣了,多家机构称未收到通知。

不管真相如何,昨天债市反应挺大的,高开低走,尾盘跳水...

01
两个传言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简单的说,
公募基金买卖股票、债券是有税收优惠,甚至不用交税的。但其他资管机构,比如银行自营却要交税,于是就有部分银行,特别是农商行、城商行通过多买公募基金避税。
传言一,说是要限制银行持有公募基金的规模,这是治标的解决办法。
传言二,说是取消公募债基的税收优惠,这是治本的解决办法。
源头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时公募基金还很弱小,总规模只有1715亿元,债基更弱,仅123亿,和今天完全不能相比。
为了支持公募基金发展,当时财政部、国税总局出了个政策:
自2004年1月1日起,对证券投资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更清晰的解释,看这张图:
公募基金买卖债券,只对铁道债、信用债的“利息收入”部分征收3%的增值税,其他统统免税。
其他资管机构,包括银行自营,也包括券商自营,利息收入、转让价差(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都要按25%的税率交所得税;转让价差部分还要再交3%的增值税。

我们做个简单的测算,
100亿资金去买债券,比如说就买金融债吧,持有期间利息收入2个亿,低买高卖又赚了1个亿。
如果是公募基金去买,落到手里的收益是3个亿,本金是100亿,收益率是3%。
如果是其他资管机构去买,
2 * 25% = 0.5(亿),2个亿的利息收入部分,要交5000万的所得税,还剩1.5亿。
1 * (3% + 25%) = 0.28(亿),1个亿的价差收入,也要交2800万左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还剩0.72亿。
1.5 + 0.72 = 2.22(亿),其他资管机构去买,只能落到手里2.22亿,收益率是2.22%。
同样的一笔投资,只因为参与的主体不同,收益就差了这么多。
换你是其他资管机构的领导,你咋办?
很简单,把钱给基金公司,让基金公司去买呗。
然后,机构定制基金就出现了。
比如这只,
总共就75.1亿份,基金公司持有0.1亿份,剩下的75亿份都在同一家机构手里,这是一家机构的定制债基。
还有些是几家机构凑在一起定制一只债基,这类基金的特点就是机构占比特别高。

02
机构主导的债基规模有多大呢?
看一组数据:

如果把“机构占比超过90%的债基“认定为“机构主导的基金”,
短债基金,收益有限,主要用于满足日常流动性需求,机构主导的基金占比不高,仅14.41%。
一级债基,这一比例是44.92%。
在规模更庞大的长债基金市场,总规模5.66万亿,其中机构主导的基金4.92万亿,占比86.83%。
可以说,债市主要就是机构在参与,操盘的是机构,背后出钱的也主要是机构。
如果真的限制银行持有公募债基规模,或者取消公募债基税收优惠,那对于债市来说,无异于一场地震,昨天债市的反应也很大。
至于为什么突然有这个传言,再看一组数据:
2015年的时候,公募基金只有8.3万亿,占全部资管产品的9.5%,在六大类资管产品中,规模排名倒数第二。
但2024年,公募基金的规模已经高达30.8万亿,超越银行理财成了第一大资管产品。
第一大资管产品,还享有税收优惠,也难怪有这个传言,影响还辣么大...

03
对我们基民的影响,
首先,不管传言是否会成真,我们都可以检查一下自己买的债基,是否机构占比过高。后续政策有什么风吹草动,这类基金可能面临清盘风险。
怎么识别呢?
天天基金上,打开基金页面,然后一直往下拉,拉到“基金经理”上方,看红框圈出来的地方,选“持有人结构”,能看到机构持有比例。
机构持有比例越高,机构定制的可能性越大。

你不怕麻烦的话,也可以打开基金季报,
“9.1”的内容会披露“持有比例超过20%”的单一投资者的信息。
如果一家,或几家机构的持有比例加在一起特别高,那就基本可以确定是机构定制基金了。

当然,也不是说机构定制基金就不好。
偶尔还有奖励,比如机构大额赎回,基金净值可能窜一下,赚大了,但这种可遇不可求,靠运气。
建议避开机构定制基金,主要是这只基金反映的可能不是基金经理的意志,而是背后资金的意志,基金经理只是挂个名,也可能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信息不对称,不懂不投,仅此而已。
其次,需要对债市保持警惕。
据券商测算,
若把债基今年1-7月的债券平均持仓成本作为债基的“盈亏平衡线”,截至8月9日,5年国开债、10年国开债、10年国债、30年国债、3年AAA中票的收益率距离平均持仓成本分别只有30bp、14bp、13bp、16bp、33bp。
债市一路长牛,但中途上车的资金也不少,整体浮盈并不高。如果在传言冲击下,债市持续回调,进而触发踩踏,那场景...
还是那句话,监管不希望债市涨的太快,也做了不少动作,也不希望发生系统风险,我们多点敬畏之心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