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再逼我去上学,我就把家里一把火点了,再从楼上跳下去!”这是儿子自躺平以来,最常对我和他爸说的一句话。
于是我们每天就活在这种担惊受怕中。
可真没想到,所谓的“静待花开”竟然养出了一个摔桌子砸碗、动辄暴躁的儿子。
这让我和丈夫彻底惊醒。
儿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的反思我和丈夫是晚婚,四十出头才有了他。
家里人都宠着他,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总是优先给他。
自私的种子就这样一点点在他心里种下了。
他总希望所有事情都如他所愿,稍有不顺就大发脾气。
上初中后,课程难度增加,他的成绩开始下滑。
一次次的考试失败让他无法接受,他开始变得更加暴躁。
我开始让他做些家务,希望他通过劳动变得懂事一点。
但丈夫总觉得我太严厉,于是更宠他。
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一点点好习惯,转眼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到了高中,他的成绩愈发糟糕,还迷上了手机游戏。
我试图没收手机,逼他写保证书,结果换来的却是他更加疯狂的反抗。
丈夫偷偷把手机还给了他,还说要“静待花开”。
高二以后,他的成绩彻底垫底,还逃学上网,与社会上的混混混在一起。
抽烟、喝酒,一样不落。
我忍无可忍,咆哮着对他说,不想上学以后就别上了!
谁知道,这句话却成了他彻底躺平的借口。
“静待花开”的误解与醒悟丈夫为了逃避这个问题,搬到单位宿舍住去了。
每天回到家,我只能看着那个只知道打游戏的孩子,心情越来越糟。
后来,一个同事推荐我去见一位家庭教育的咨询师。
在与咨询师的沟通过程中,我终于明白,“静待花开”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无条件地对孩子有求必应。
咨询师指出,“静待花开”应当是基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和个体差异的接纳。
确实需要等待,但也需要适当的引导和约束。
丈夫对“静待花开”的理解完全错误,他认为无条件接纳就是一切都同意。
实际上,这只是放纵。
咨询师的话让我猛然醒悟,我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饥饿法则”的应用与成效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饥饿法则”。
咨询师解释说,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对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
所谓“饥饿法则”,就是在物质、情感等方面给孩子创造一种略显“饥饿”的环境,让他去努力争取。
我首先在物质上开始控制,不再无条件满足儿子的需求。
不再给零花钱,不再随叫随到,儿子要钱买东西,就得先完成家务。
开始他抱怨我小气,但后来他确实主动承担起了一些家务。
尤其是第一次他用自己做家务赚到的钱买了想要的东西时,我看到他眼中的一点自豪感。
然后我让他的生活“苦一点”。
在他十八岁生日那天,我安排他去电子厂实习。
经历了几天单调、枯燥的工作后,他终于受不了,哭着求我接他回家。
这让他第一次意识到生活的艰辛和赚钱的难处。
我放手让他自己决定未来。
不再逼他上学,他的人生由他自己选择。
出乎意料的是,这番话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一段时间后,他主动提出回学校学习,成绩也慢慢有所回升。
尽管还不是名列前茅的学生,但在不断努力中,他变得越来越有目标意识,越来越懂事。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教育之路回顾这一路,我深感教育孩子的不易。
每一个选择、每一步尝试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曾经的放纵和溺爱,只会让孩子误入歧途,但适当的引导和磨炼则能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饿鼠效应”告诉我们,短期的满足无法带来长远的幸福。
让孩子学会自我节制,在适当的“饥饿”中学会珍惜,这才是在逆风中立足的生存之道。
通过这段时间的改变,我看到了儿子逐渐变得独立、自觉。
教育孩子的路还有很长,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理念,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未来,我会继续保持这种教育方式,不再溺爱,而是给予他成长的空间和适当的引导。
相信我们一家会越来越好,儿子也会找到属于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