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偏远农村走出的农家女,我用一生的努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然而,近年来,我突然发现,这片天似乎正在崩塌。
小时候的我,是农家长女。家里条件艰苦,父母种地养活我们五兄妹,我小学三年级便因家贫辍学。18岁那年,我嫁给了同村的木匠,王建国。他是个踏实肯干的人,我们从贫困起步,靠种地、养鸡养鸭一点点积攒家底,后来生下儿子王勇,女儿王梅,成为乡里人羡慕的“儿女双全”的家庭。
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我和丈夫从不舍得为自己添置新物件。王建国靠接木工活,我们靠自家农产微薄收入给孩子创造了最大的可能。尤其是王勇,他学业优异,一路考上大学,让我们格外骄傲。为了让王勇完成学业,我们向亲戚东拼西凑,甚至贷款帮他走完大学路。辛苦一辈子,我们盼着孩子改变命运。
王勇大学毕业后进入城市,结婚成家,妻子是城里人,日子逐渐安稳。女儿王梅因为成绩一般,初中毕业后进入工厂打工,嫁给了同村的赵明,生活过得简单却踏实。一切看似圆满,我们以为可以松口气了。
然而,从去年腊月二十,王勇的一个电话却揭开了“压力游戏”的帷幕。
他抱怨手头紧张,年货买不起,试探着问我们能否“资助”五万块。我们的积蓄捉襟见肘,但想到自己多年的不易,我还是咬牙帮他凑齐。然而就在下午,无意间刷朋友圈,我看到了一张刺眼的动态:王勇一家在高档餐厅吃大餐,桌上是满满的山珍海味,评论里写着“年货备齐,再添几件新衣,这年过得舒坦”。
原本没有任何质疑的我,心里突然堵得慌,手头紧张却还能这样花销吗?这不是第一次如此。有一次他又借钱的请求里,还顺带抱怨“花了不少钱去兴趣班”。甚至,妻子朋友圈中的美容照、消费动态都让我意识到,他们的“手头紧”更多是一种“高消费”的掩饰。
孩子们越来越频繁的“伸手”,让我们难以招架。而王梅一家却从未如此,即便日子清苦,过年也会亲自做些什么孝敬回来,这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今年春节,王勇没有回来,甚至连电话都没打回来。我嘴上不说,心却凉了大半截。从村里人那里传来消息,他换了一辆二十多万的SUV。这条消息,就像最后一道警示,终于让我彻底明白:他所谓的“孝顺”不过是希望我们填补他的高消费开销。
对王勇说“再也无法轻易帮忙”的那一天,我如释重负。同样疼爱的孩子,不是真要冷漠,但我和丈夫的身体状况、家庭积蓄,都不允许我们再无限次纵容。我终于意识到,对孩子们的帮助,是一种“支持”,而非“依赖供养”。做父母的心甘情愿帮助孩子一时,却无法陪伴他们一世。
孩子长大了,父母不一定要继续为他们无底线买单。父母之恩,应该变成他们对自己的责任,而非成为他们高消费的支撑。教育孩子学会独立,是我们为人父母做的最后一个教导。而让他们承担后果,是学习这一课的过程。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我依旧希望王勇能够理解我的苦衷,也希望子女在任何风雨中,都能记住父母的初衷:希望你们不只是能过下去,更能明白“脚踏实地”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