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1年,统治秦国56年的铁腕君王秦昭襄王溘然长逝。他一生东征西讨,将秦国疆域扩张至巴蜀、河东,甚至重创赵国主力。然而,这位“虎狼之君”晚年因猜忌名将白起、错失灭赵良机,留下无尽争议。若苍天再借他二十年阳寿,历史是否会改写?横扫六合的“始皇帝”名号,是否将属于他的祖父?

秦昭襄王执政后期,秦国已显露“鲸吞天下”之势。长平之战后,赵国君臣惶惶不可终日,邯郸城内“炊骨易子而食”。若昭襄王能一鼓作气攻破邯郸,赵国或将成为第一个灭亡的战国七雄。然而,历史在此拐了个弯——因范雎担心白起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下令撤军,后又强令称病拒绝出征的白起领兵,最终导致将相失和、邯郸惨败。司马迁在《史记》中直言:“秦卒坑赵长平者四十万,然邯郸之围解,天下复合纵。”

即便昭襄王多活二十年,其统治隐患依然深重。一方面,他晚年深陷外戚干政(如舅舅魏冉专权)、佞臣当道(范雎排挤白起)的泥潭;另一方面,继承人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其子安国君(秦孝文王)体弱多病,继位三日即亡,孙辈异人(秦庄襄王)更需依赖吕不韦的财力才得以登上王位。若昭襄王强行延续统治,秦国恐陷入“主少国疑”的危机。

昭襄王晚年错失灭赵良机,客观上给了六国喘息空间。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关东诸国一度结成第五次合纵联盟,甚至反攻至函谷关。历史学家李开元指出:“邯郸之战暴露了秦国的软肋——它可凭武力攻城略地,却尚未建立消化占领区的制度。”反观嬴政时期,郑国渠修成后关中粮产倍增,郡县制逐步推行,才让秦国具备“消化”六国的能力。

即便昭襄王能续命二十年,他面临的仍是“打天下”与“治天下”的双重考验。嬴政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罢黜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将权力彻底收归中央;接着启用李斯废除分封、推行郡县,从根源上杜绝了战国分治的土壤。而昭襄王时代的秦国,封君贵族(如穰侯魏冉)仍占据大片私邑,军功爵制尚未完善。

嬴政灭六国时,恰逢关东诸国内部腐朽至极:赵国自毁长城诛杀李牧,楚国令尹李园弑君篡权,齐国则闭关自守坐视他国灭亡。这种“系统性崩溃”在昭襄王时代尚未完全显现。正如学者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所言:“嬴政的统一是‘水到渠成’,而昭襄王的征伐更多是‘破堤毁坝’。”

历史没有如果,但透过假设可见:秦昭襄王奠定了军事霸权,嬴政则完成了制度革命。前者如同猛火燎原,后者则是精工锻铁。即便昭襄王多活二十年,或许能加速六国灭亡,但要让“秦制”成为华夏文明的骨架,仍需那个在邯郸街头饱尝世态炎凉的少年——嬴政。乱世的终结,终究需要破旧立新的魄力,而不仅是战场上的斩首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