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禄山率15万叛军南下,直逼大唐心脏长安。潼关,这座扼守关中咽喉的雄关,成为帝国存亡的最后防线。名将封常清、高仙芝与哥舒翰在此集结20万大军,却因唐玄宗一道催战的圣旨全军覆没。千年追问未绝:若玄宗不强行干预,三位将帅能否凭潼关天险逆转战局?这场未竟之战,埋藏着军事理性与皇权意志的致命博弈。

安禄山起兵之初势如破竹,但至潼关前已显疲态。其麾下多为胡汉杂糅的边军,攻陷洛阳后劫掠成性,范阳老巢更被郭子仪、李光弼袭扰,粮道岌岌可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贼虽据洛阳,将士皆欲返幽蓟”——这支缺乏政治凝聚力的军队,正陷入“流寇化”危机。

潼关绝非普通关隘。其南倚秦岭,北临黄河,关前仅容单骑通过的“十二连城”栈道,被唐代地理学家称为“丸泥可塞”。高仙芝早前已焚毁关外所有粮仓,实施焦土战略。据《旧唐书》载,叛军前锋崔乾佑部多次试探性进攻,“死者相藉,终不得寸进”。

封常清在洛阳失守后疾驰三百里入潼关,与高仙芝达成“深沟高垒,耗敌锐气”的共识;哥舒翰虽中风偏瘫,仍以“龟缩战术”加固防线。三将联名上奏:“今潼关兵虽多,皆新募乌合,利在坚守。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敦煌出土的《河西节度使判集》残卷显示,他们甚至计划派精锐绕道河东,直捣叛军粮仓。

长安城内,72岁的李隆基却陷入“催战魔咒”。宰相杨国忠声称“贼无防备”,宦官边令诚诬告高、封“私吞军饷”。在接连十二道金牌逼迫下,哥舒翰“抚膺恸哭”出关,最终在灵宝西原遭伏击,二十万大军“坠黄河死者数万人,哀号震天”。这一幕,成为中央集权碾压战场理性的经典悲剧。

战略沙盘推演
若玄宗忍过最煎熬的60天,战场天平或将逆转:
1. 空间换时间:据《唐代交通图考》,河北忠唐势力正在集结,李光弼已切断叛军从范阳到洛阳的补给线;
2. 气候杀手:安禄山起兵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至次年春夏,来自东北的叛军必受关中酷暑困扰;
3. 心理崩塌:安禄山此时已双目失明,性情暴虐,《安禄山事迹》记载其“鞭挞左右至死日数十人”,内部叛乱一触即发。

英国汉学家杜希德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测算:潼关防御体系至少需要5万守军,而封常清等人实际拥兵逾20万。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指出:安禄山若强攻潼关,至少要付出10万人伤亡——这对其本就脆弱的兵力结构是毁灭性打击。

755年冬的潼关与758年的邺城形成鲜明对照:当唐肃宗赋予郭子仪全权指挥,九节度使虽遭暴雨溃败,仍能重整旗鼓;而潼关之失,本质是“将在外而君必御”的体制顽疾。正如陈寅恪所言:“安史之乱非胡族之乱,乃制度之溃”。

潼关城头的烽烟早已散尽,但高仙芝被缢杀前“我退,罪也;死,忠也”的遗言,仍在叩问权力与专业的永恒矛盾。历史没有如果,但这场未遂的防守战揭示了一个冷峻真相:再坚固的雄关也挡不住来自背后的匕首。当专制皇权化作军事绞索,即便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终究难逃“自毁长城”的宿命。
这不是明摆着吗?潼关不能强攻,还不能绕过去吗?叛军多边地骑兵,只要有几万绕过潼关背后,内外夹击,潼关必破。别扯什么其他方向的唐军,在那个时期,其他唐军根本来不及支援。承平日久的内地唐军,战斗力远不如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