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读书分享
  • 【读《资治通鉴》】强者会因强而弱,弱者会因弱变强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不仅是两位豪杰之间的较量,也是强弱之间的转换与博弈。这值得我们深思,在生活和事业中,强弱并非绝对,我们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处境,避免重蹈项羽的“因强而弱”,像刘邦一样“因弱而要变强”

    2025-02-19 22:53
  • 【读《资治通鉴》】成功之人往往能克制自身的习性

    一个人有缺点本属正常,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能对自身的坏习惯和欲望加以有效控制,那无疑是极为难得的。刘邦当时已年过五十,而年逾古稀的范增,敏锐地察觉到了刘邦身上这一显著的变化。

    2025-02-17 22:25
  • 【读《资治通鉴》】野心和抱负,必须与自身实力相匹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的野心和抱负必须与自身的实力相匹配。如果只一味地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那么等待我们的很可能是失败与挫折。

    2025-02-16 21:20
  • 【读《资治通鉴》】凝聚人心,是长治久安的关键

    在接受秦军投降时,项羽并未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做好安抚和思想工作,这就给各国将领和士兵提供了报复的机会,最终招致秦国百姓和士兵的深切怨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世的解放军,在解放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百姓,优待俘虏,通过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25-02-15 20:37
  • 【读《资治通鉴》】平常人心中充满欲望,做大事者眼中只有志向

    平常人心中充满着各种欲望,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做大事的人,如萧何,眼中只有志向,他们有着长远的眼光和规划,所以不为眼下的利益而放弃既有的明确目标。

    2025-02-14 14:23
  • 【读《资治通鉴》】领导者不能只图一时之快意

    刘邦的宽容对待子婴,不仅向天下彰显了他的仁德与宽厚,更赢得了民心,特别是秦国百姓的认可,为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在政治和领导活动中,不能只图一时之快意,而要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2025-02-13 23:08
  • 【读《资治通鉴》】过于严苛的法规,反而容易滋生腐败

    实际上,过于严苛的法规,反而容易滋生腐败。其中关键原因之一,在于这些违背人性的规定,严重挑战了百姓最基本的求生本能。而且,为了维持这些严厉法规的执行,往往需要赋予执法者极大的权力,这就使得这些执法官吏,成为了逃离法网的 “突破口”。

    2025-02-12 23:58
  • 【读《资治通鉴》】要成就大业,需胸怀天下,赢得民心

    之前在颍川的屠城之举,与后来在宛城及后续行军中的军纪严明、不抢掠百姓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转变表明刘邦开始意识到,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胸怀天下,赢得民心。这样才能赢得秦国人民的支持。

    2025-02-11 23:11
  • 【读《资治通鉴》】利己主义者的生存困境

    对利益的无休止追逐,会让这些极端的利己主义者陷入内心的漩涡。他们时刻紧盯外界的利益动向,精神高度紧绷,不但害怕错过任何获利机会,同时也担忧别人对他利益的算计。所以在这场没有尽头的竞赛中,财富与权力的堆砌并未填补他们内心的空洞,反而滋生出更深的焦虑和不安。他们看似精明,实则是给自己编织了一张难以挣脱的困境之网。

    2025-02-10 22:48
  • 【读《资治通鉴》】控制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或团队在面对既定目标时,切不可仅凭一时的热血与冲动盲目突进,而应保持冷静,全面深入地分析不同策略所带来的利弊,选择风险可控且收益更大的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02-09 22:53
  • 【读《资治通鉴》】做大事的人,能放下架子、知错就改

    刘邦一听郦食其的话,马上意识到自己不对。他深知自己如果要留住人才,就不能如此任性妄为,所以他马上改正。这说明刘邦能听得进劝谏、知错就改,为了大局能放下架子,这是做大事的人该有的胸怀。

    2025-02-08 23:27
  • 【读《资治通鉴》】好的领导,是该严则严,该关心则关心

    最好的领导,是能根据情况,把仁爱和恐怖两种领导力结合起来,该严的时候严,该关心的时候关心。比如在团队初创阶段,需要建立秩序和规则时,适当展现 “恐怖的领导力” 来明确纪律;而在团队稳定发展阶段,更多地运用 “仁爱的领导力” 来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使团队既能保持高效执行,又能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2025-02-07 22:28
  • 【读《资治通鉴》】亲密不等于信任,关系需长久经营

    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许凭借短暂相处或共同兴趣爱好便可达成。但要构筑起坚如磐石的信任,却需历经时间的磨砺、保持坦诚的沟通以及相互间的理解包容。

    2025-02-06 22:40
  • 【读《资治通鉴》】优秀的领导者,往往善于造“势”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善于营造这种 “势”,让团队成员能够借助这股强大的力量,如同从万丈高山上滚落的巨石一般,势不可挡。

    2025-02-05 23:11
  • 【读《资治通鉴》】领导者,仅有职位权力远远不够

    作为领导者,仅有职位赋予的权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品德、能力以及对下属的关怀等方面,赢得众人的认可与拥护,否则,即便拥有高位,也难以稳固,甚至可能招来灾祸 。

    2025-02-05 21:37
  • 【读《资治通鉴》】为人处世,往往会左右命运的走向

    从个人因素来看,相比项羽的残忍好杀、锋芒毕露,刘邦更有政治口碑和群众基础。这为他赢得了西进关中、争取封王的大好机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品德与为人处世的方式,往往会成为左右命运走向的关键因素,就像刘邦凭借自身的宽厚,获得了施展抱负的难得机遇 。

    2025-02-03 21:35
  • 【读《资治通鉴》】提拔人才,切忌“一语见幸”

    宋义正是因为一句话,就得到楚怀王的赏识,从而被提拔为上将军。然而,他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军事才能和在军中的威望。这种提拔方式,不仅让手下的将领们心中不服,还可能给整个军事行动带来潜在的政治风险。

    2025-02-02 21:15
  • 【读《资治通鉴》】自古失败的原因,非傲即惰

    项梁因连续的胜利而骄傲自满,完全忽视了宋义的劝告,也对秦军的实力和潜在威胁掉以轻心。同时,他的自满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士兵,使得军队出现了懈怠的状态。骄傲与懈怠,这两大失败的根源,在项梁的军队中同时出现,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惨败。

    2025-02-01 19:17
  • 【读《资治通鉴》】过度放权的危害

    赵高固然自私狡猾,但他不过是迎合了秦二世的心意罢了。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秦二世自身贪图享乐,直接放弃了对国家大事的直接参与和决策。

    2025-01-31 21:51
  • 【读《资治通鉴》】名正言顺,才能汇聚人心

    战争并非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要驱使众多人齐心协力去完成的大事,更何况是推翻政权、建立新国家这般宏伟的事业。所以,要号召众人投身其中,就必须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这样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2025-01-30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