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中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的6个二级军区之一,1942年8月1日由山东纵队机关为主组建。初期辖3个军分区,1943年3月后扩编至5个军分区,辖区覆盖济南、安丘、临沂、曲阜之间的鲁中核心地带。该军区由罗舜初(后王建安兼任)任司令员兼政委,石潇江任参谋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曾于1944年8月组织沂水战役,攻克日军重兵驻守的沂水县城。1945年8月改编为山东军区第三、第四师及警备旅,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战略反攻的重要力量。其部队后发展为华东野战军主力纵队,为鲁中南解放区奠定基础。
司令员 王建安
政治委员 罗舜初
参谋主任 石潇江
政治部主任 周赤萍

第1团是八路军山东军区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前身为山东纵队第1旅第1团。该团在抗战中参与多场重要战役,1944年9月3日于沂水县葛庄地区伏击日军草野清大队,全歼日军450余人及伪军300余人,创白天伏击歼敌范例。该团曾参与解放沂水县城(1944年8月),并在反“扫荡”作战中灵活转移,伺机歼敌。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团发展为华东野战军主力纵队,奠定鲁中南解放区基础。
团长 李福泽
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 王文轩
副团长兼参谋长 钟本才

第2团(“老二团”)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主力团,前身为第4支队第1团,1941年整编后归属鲁中军区。该团以爆破攻坚技术闻名,参谋长于淞江设计“土坦克”用于炸毁碉堡,副团长王凤麟改进电雷引爆技术并培养工兵排,开创山东八路军爆破战术先例。1945年5月石桥伏击战中,三营营长刘佐率部全歼日军吉川资少将大队及伪军千余人,创白天伏击歼敌范例。抗战胜利后,该团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主力,后成为抗美援朝首批参战的40军118师前身。
团长 陈奇
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 李伯秋
副团长兼参谋长 叶荫庭

第4团(“老四团”)前身为八路军津浦支队,1939年转入山东战场后整编为山东纵队第2支队4团,1943年3月划归鲁中军区建制。该团以战斗力强悍著称,曾依托沂南县肖家坪根据地发起九子峰、绿门山、铜井等战斗,成为山东军区13大主力团之一。1943年政委丁秋生与团长周长胜整顿部队,开展军事训练与战术革新,在反“扫荡”外线作战中以多路突击战术屡获胜利,受山东军区通令嘉奖。1945年8月参与解放临沂战役,协同多支部队对日伪据点实施爆破攻坚。抗战胜利后发展为华东野战军主力,后成为第三野战军22军重要组成部分。
团长 周长胜
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 丁秋生

第1军分区(泰山军分区)是鲁中军区核心部队,1942年8月由山东纵队第4旅兼管组建。该分区以泰山区为根据地,辖第十团、第十二团,负责津浦铁路东侧泰安、莱芜、章丘等战略要地防务。1941年秋至1943年,参与沂蒙山反“扫荡”作战,采用“翻边战术”袭扰日伪据点。1944年配合鲁中军区主力解放沂水县城,打通沂蒙山区与清河区联系。
司令员 廖容标
政治委员 林乎加
副司令员 钱钧
参谋处长 刘国柱
政治部主任 欧阳平
政治部副主任 李梅平

第2军分区(沂蒙军分区)成立于1942年8月,辖沂山以南、东流店以东等战略要地,负责沂蒙山核心区域防务。1942年7月,吴瑞林率部夜渡沂河解围大崮山,以诱敌伏击战术击溃顽军,毙伤俘敌700余人,收复沂北县失地。该分区以灵活战术著称,多次粉碎日伪“扫荡”,巩固了鲁中与滨海、胶东根据地的联系。1945年后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核心力量。
司令员 吴瑞林
政治委员 王一平
参谋主任 刘培农
政治部主任 孔繁彬

第3军分区成立于1942年8月,辖新泰、蒙阴、泗水等县,扼守沂蒙山南麓及津浦铁路以东至沂河间战略要地。该分区以游击战配合运动战为主,1943年参与沂蒙山反“扫荡”时,依托新泰龙廷根据地实施“麻雀战术”袭扰日伪补给线。1944年协同第一军分区解放沂水县城,打通鲁中与滨海区联系。抗战胜利后,部分部队整编为鲁中军区警备第三旅,后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组成部分。
司令员 赵杰
政治委员 董琰
参谋长 单洪
政治部主任 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