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出海了!

白话财经专栏评 2025-04-02 03:12:04
作者:夜郎西01 | 百度造车的“十年磨一剑”

2025年3月,当百度萝卜快跑在迪拜街头展开千台无人驾驶车队的规模化测试时,距离李彦宏2017年坐着无人车在北京五环“吃罚单”的名场面,已悄然过去8年。

这场被戏称为“中国自动驾驶元年”的标志性事件,不仅让公众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无人驾驶的可能性,更揭开了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长达十年的“闷头狂奔”。

回溯至2013年,百度无人车项目正式启动,初期选择与宝马、福特等国际车企合作,在传统燃油车基础上改装测试。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百度在上海车展推出“阿波罗计划”(Apollo),以开源平台的姿态整合全球产业链——这步棋既避开了硬件制造的重资产陷阱,又快速积累了算法数据。

同年7月,李彦宏乘坐改装后的林肯MKZ驶上北京五环,尽管因“未悬挂车牌”引发争议,却让Apollo的名字一夜出圈。

2021年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百度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正式命名为“萝卜快跑”,这个带着接地气标签的品牌,承载着百度从技术输出向用户服务转型的野心。

次年7月,北京开放中国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25辆北汽极狐无人车驶上街头,标志着“方向盘后无人”的L4级服务在超大城市落地。

截至目前,萝卜快跑已在中国完成了城市级的无人驾驶车辆部署,实现100%的全无人化,并提供了超过1000万次出行服务,累计安全行驶里程超过1.5亿公里。

但在萝卜快跑狂奔的背后,是百度对“造车”这一战略的反复权衡。

2021年1月,百度联合吉利成立集度汽车,试图以“软件定义汽车”的模式切入整车制造。

然而合资公司的身份很快暴露问题:集度既需要吉利的生产资质和供应链,又受制于百度的AI技术落地节奏。

首款车型ROBO-01因“无门把手”“中控屏挂挡”等超前设计遭用户吐槽,2023年销量仅1.4万台,最终在2024年更名为“极越”并调整股权结构,吉利持股65%主导制造,百度聚焦智能驾驶技术输出。

这段插曲被很多看作是百度造车的“走弯路”,却意外成为其轻资产战略的催化剂。

当极越在整车市场陷入苦战时,萝卜快跑却凭借“技术+运营”的双轮驱动,在Robotaxi赛道跑出加速度——2024年推出的第六代无人车,通过定制化硬件和国产供应链,将单车成本从48万元降至20.46万元,为规模化部署奠定基础。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百度造车的试错,换来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聚焦。”

02 | 为什么是迪拜?

当美团无人机、小马智行等中国科技企业纷纷将中东作为出海首站时,萝卜快跑选择迪拜绝非偶然。

这个被称为“沙漠硅谷”的城市,正成为全球智能驾驶的“理想试验田”。

而迪拜与百度的深度绑定始于一场充满未来感的对话。

在2025年世界政府峰会上,阿联酋AI部长奥马尔与李彦宏的公开交流,为萝卜快跑的中东布局注入强心剂。

迪拜自2016年启动“2030智能交通战略”,明确将25%出行无人化列为十年目标。

这种战略决心在2025年世界政府峰会上显化为行动——90后AI部长承诺“明年峰会车队全面无人化”,随后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45天内的千台无人车部署协议签署及核心商圈全场景开放,与其他国家同类项目2-3年的推进周期形成鲜明对比。

迪拜道路交通局(RTA)甚至允许测试车辆在棕榈岛、迪拜购物中心等超复杂场景开展常态化服务,这种"放养式"政策宽容度,在全球主要城市中堪称孤例。

而迪拜的极端环境正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进化。

50℃高温与频繁沙尘暴构成“天然压力测试场”,倒逼百度第六代无人车冗余感知系统在沙尘环境中达到99.8%的障碍物识别率,较国内同类场景提升5个百分点。

这种技术迭代形成独特“镜像效应”:中国复杂路况锤炼算法应对人车混行,迪拜极端环境则专治高温、沙尘等天灾。

工程师发现,经沙漠淬炼的感知系统在中东其他高温城市及北非多沙地带的适配成本骤降60%,使迪拜经验成为拓展新兴市场的“技术护照”。

作为中东经济枢纽,迪拜的辐射效应在合作协议中充分显现——萝卜快跑获得向整个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输出服务的优先权,与华为在此设立中东总部的战略布局异曲同工。

当地市场结构更添商业想象力:1600万年度游客支撑的旅游经济与本土高端消费人群,共同构筑起高溢价场景。

调查发现,第六代无人车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本地化供应链,单车运维成本较传统出租车降低70%,按日均行驶300公里计算,每车年运营成本仅为8.5万迪拉姆(约16万人民币)。

这场始于沙漠热浪的算法革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全球出行版图。

03 | 从“中国速度”到“全球通”

萝卜快跑出征海外市场的核心底气,源于其在中国构建的“数据护城河”。

截至2024年,其在国内十余座城市的运营覆盖了从广州珠江新城的高密度车流,到武汉城乡结合部非结构化道路的200万种长尾场景,包括行人横穿、电动车急变道等复杂情境。

这些海量数据经Apollo大模型训练,锻造出强大的场景泛化能力——迪拜首测即对骆驼过路、白袍行人等本地化场景实现95%识别准确率,远超本土对手。

成本管控成为另一大杀手锏。

第六代无人车通过国产激光雷达与自研计算平台的深度定制,将单车成本压缩至20万元,相较于前代车型降低了60%。

当小马智行依赖沙特政府补贴生存时,萝卜快跑在武汉等城市的商业化运营已逼近盈亏平衡点,随着千台第六代无人车陆续投入使用,萝卜快跑的营收增长速度或将更快。

技术利刃之外,本地化攻坚同样关键。

面对阿联酋的数据主权要求,百度迅速在迪拜设立区域数据中心,与阿里云中东节点协同确保合规。

为适配用户习惯,系统需兼容WhatsApp叫车入口,并为女性乘客增设隐私保护设计。

文化细节上,沙特市场需开发“性别可选”语音助手,迪拜运营则需自动识别清真寺祷告时间调整接单策略。

实际中东赛道早已群雄逐鹿。

小马智行凭借沙特NEOM新城1亿美元投资深耕阿布扎比,文远知行与Uber联手在迪拜投放500台无人车,本土玩家Autogo亦加速突围。

百度的破局之道在于“技术+生态”双轮驱动:与迪拜RTA的合作不仅部署车辆,更深度参与智能交通系统规划,通过车路协同优化红绿灯配时,精准契合阿联酋智慧城市战略。

全球棋局中,迪拜仅是序章。

百度已攻克香港右舵左行技术难关,2025年将挺进新加坡、以色列等技术开放市场,2026年计划试水欧洲。

这种“先易后难”策略确实巧妙,绕过欧美监管高墙,先在中东、东南亚等第三极市场树立技术标杆。

但全球的第一步来源于中国,中国积累的1.5亿公里路测数据,是萝卜快跑征服全球复杂路况的数字弹药库。

04 | 中国与迪拜的智能驾驶接受度对比

当萝卜快跑在武汉街头被市民当作“日常通勤工具”,在迪拜却被视为“未来科技体验”,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市场在技术认知、基础设施和政策导向的深层分野。

中国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经历了从“谈无人车色变”到“主动选择”的转变。

萝卜快跑刚在北京、武汉等城市试点时,乘客投诉率较高,问题主要集中在“急刹太猛”“变道犹豫”等体验问题。

但随着百度通过“安全员随车-副驾无人-全无人驾驶”的三级过渡,用户投诉率逐渐下降,用户复购率也渐渐提升。

政策层面的“渐进式开放”也加速了接受度提升。

北京、上海等城市分阶段放开无人化测试,从“必须配备安全员”到“全无人驾驶商业化”,每个阶段设置半年以上的观察期,让公众在安全感知中建立信任。

数据显示,中国18-35岁人群对无人驾驶的接受度达78%,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迪拜的智能驾驶接受度也呈现逐渐开放的特点。

一方面,政府的强力背书和对新技术的包容,让高端人群和游客对无人驾驶充满好奇——初期测试阶段,迪拜居民的试驾预约量超过预期3倍,社交媒体上“乘坐萝卜快跑逛迪拜mall”成为打卡话题。

另一方面,中东-北非地区人均GDP超3万美元,但公共交通覆盖率不足20%,且出租车价格高昂——用车需求有客源保障。

更深层的差异在于社会文化:中国用户习惯“用脚投票”,通过性价比和便利性选择出行方式;而迪拜用户更看重“技术标签”,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服务细节(如车辆清洁度、车内香氛)要求极高。

这种差异决定了萝卜快跑在迪拜需要走“高端服务+政府合作”的双轨路线,而在中国则依赖“规模效应+民生刚需”的下沉策略。

05 | 无人驾驶的“全球竞赛”才刚刚开始

当萝卜快跑的蓝白色车队驶入迪拜 Marina海滨大道,这场始于中国五环的技术突围,终于踏上了全球竞争的新战场。

中东的高温沙尘与中国的阴雨雾霾,共同构成了智能驾驶的“极限挑战”;迪拜的政策绿灯与武汉的民生刚需,则验证着技术落地的“双重逻辑”。

百度的出海,本质上是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缩影。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数据积累、成本控制、本地化能力缺一不可。

未来的交通革命,不是看谁的车开得更快,而是看谁的技术能让更多人享受安全与便捷。

从这个意义上,萝卜快跑在中东的每一公里,都是为全球智能驾驶铺就的“试金石”。

当技术突破与人类文明在沙漠中相遇,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千台无人车的规模化运营,更是一个“出行即服务”(MaaS)的未来图景——在那里,交通工具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连接城市、跨越文化的智能纽带。

百度能否成为这条纽带上的关键一环?答案,或许就藏在迪拜街头每一次平稳的起步与停靠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