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亲堪称乾隆帝亲手扶植的首席心腹重臣。虽然他的仕途起点在雍正时期,但真正位极人臣却是在乾隆朝,这位被年轻皇帝视作股肱的能臣,曾连续十三年稳坐军机处头把交椅,创下了清代前期的权臣晋升纪录。

然而讷亲的性格缺陷与才能不足,最终令其在平定金川之役中狼狈失势,以极不光彩的方式淡出权力核心。
那么问题来了:讷亲他凭何特质吸引了乾隆,让自己得到了重点培养呢?他又到底有着怎样的问题,导致了自己失败而身死的结局呢?
家族的崛起:世袭爵位钮祜禄·讷亲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满洲勋贵家族,他的曾祖父是后金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祖父是康熙朝的辅政大臣遏必隆。遏必隆去世后,承袭遏必隆爵位的却是讷亲的七叔阿灵阿,而非他的父亲音德。
因此,讷亲家族只是钮祜禄家族的旁系,并不能承袭家族最高的爵位。不过,接下来出现改变讷亲的命运的机遇来了。

康熙朝中后期,皇子们的夺嫡斗争愈演愈烈,许多满洲家族都牵涉其中,而阿灵阿在九子夺嫡斗争却支持了皇八子胤禩。
最后,胤禩夺嫡失败,皇四子胤禛继位,为雍正帝。由此,钮祜禄家族的爵位传承就落到讷亲的父亲音德头上。
不过早在康熙朝末期,阿灵阿就已经去世了,家族世袭的一等公爵降为二等公,传给了阿尔松阿。可即便阿灵阿已经去世,雍正在打击允禩的势力时,仍然没有放过阿灵阿的子孙。雍正选择直接问罪阿灵阿之子阿尔松阿,并让讷亲的父亲音德世袭爵位。
雍正之所以选择音德世袭爵位,是因为在雍正后续打击老八允禩和老九允禟的活动中,音德就是雍正意志的主要执行人之一。
雍正四年,年仅19岁的讷亲成功考上笔帖式,进入朝廷工作,开启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雍正五年,讷亲的父亲音德因病去世。讷亲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被雍正选中,承袭了音德的二等公爵。
讷亲虽然年纪轻,但凭借着自己勤勉、果决的办事风格,深受雍正青睐与重用。
雍正帝对讷亲的破格拔擢堪称清代仕途传奇。这位满洲贵胄甫及弱冠便承袭家族公爵勋位,随即被超擢为从二品散秩大臣,跻身高阶官僚体系。
更值瞩目的是,当同龄官员尚在基层历练之际,年仅二十六岁的讷亲已凭借皇帝信任进入军机枢要,成为雍正朝重大决策的核心参与者,创下清代前中期"最年轻军机大臣"的仕途纪录。
其实,雍正培养讷亲的初衷,是为了让他日后辅佐乾隆。
那么,在雍正朝颇受重视的讷亲,到了乾隆朝之后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转折呢?

乾隆继位后,讷亲的仕途更加辉煌。讷亲的官场生涯真可谓顺风顺水。在雍正朝本就一飞冲天的情况下,到了乾隆朝,讷亲的风头更上一层楼。
乾隆二年,讷亲升任兵部尚书,兼任议政大臣,后调任吏部尚书,权势显赫。
不过,曾有大臣指出他的三个要害:
第一,讷亲负责的事务太多,即便他的智力可以应付,体力也难以支撑,时间长了,一旦精神劳累,就会耽误工作正常运转;

第二,讷亲本身的权力太大,各路下属同僚全都要围着他转,走他的门路,这就增加了系统性管理不周的风险;
第三,讷亲对官员提出要求后,总是强制,时间久了,官员对他很是不满。
但乾隆对此的反应是:讷亲为官,模棱两可、推卸责任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事情处理不当,也是在所难免的。朕经常告诫他不要自满,相信讷亲如今见了这份奏折,一定会更加自我勉励、多加注意的。
乾隆对讷亲还是很信任的,只是点到为止地简单提醒。于是,问题来了:讷亲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他获得乾隆这么深的信任呢?

讷亲之所以能获得乾隆的信任,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第一,忠诚。
讷亲始终表现出对乾隆的绝对忠诚,这让乾隆对他深信不疑。
第二,清廉。
关于讷亲的为人处事,史书中有描述:
讷亲勤敏当上意,尤以廉介自敕,人不敢干以私。其居第巨獒缚扉侧,绝无车马迹。
第三,勤奋。
讷亲不仅忠诚清廉,还极为勤奋,处理政务一丝不苟,深得乾隆赏识。
乾隆十年,首席军机大臣鄂尔泰逝世,时年38岁的讷亲在乾隆帝的提拔下接任,成为乾隆朝第二位首席军机大臣。
事实上,在鄂尔泰去世前,讷亲在军机处的排位仅为第三,军机处的次席军机大臣是康雍乾时期的老臣张廷玉。换句话说,乾隆强行提拔讷亲是绕过了张廷玉的,可见讷亲早期在乾隆朝真的很受宠。
尽管讷亲在行政事务上表现出色,但他的性格缺陷和能力短板也逐渐暴露。由于讷亲以前对下属过于刻薄,导致他们对他心怀不满。在他犯错时,虽没有人落井下石,但无人替他说好话,这成为了他致命的弱点。
然而,讷亲的军事能力更是他的短板。

乾隆十二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发动叛乱,清军屡战屡败。
迫于无奈,乾隆十三年,乾隆派讷亲亲赴前线指挥作战。然而,讷亲从未有过战场经验,刚到前线便犯下致命错误。
讷亲虽然在行政上表现出色,但讷亲此前从未上过战场,所以把问题想得太简单,刚到金川便出了岔子。
讷亲抵达前线后,认为这只因士兵们勇气不足、魄力不够,迟迟不能取胜。
于是,讷亲不顾地形复杂和敌情不明,强行下令三天内攻克大金川的核心要塞噶拉依。结果,清军损兵折将,大将任举阵亡。

此战失利后,讷亲信心全无,畏战如虎,甚至向乾隆上书索要更多兵力支援。乾隆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讷亲的指挥无能导致了战局的恶化。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讷亲战败之后,他过高评估了战争的难度。当时清军的兵力已达4万,而大金川的兵力仅有3000余人,拥有超过10倍兵力的讷亲,依然向乾隆上书索要更多支援。
讷亲在金川战役中的表现,彻底暴露了他的军事无能。他不仅未能扭转战局,反而因畏战和推卸责任,严重动摇了军心。
乾隆目睹讷亲在战事中节节失利仍试图挽救其颜面,接连降旨敦促他审慎筹划战局,务必要先取得几场胜仗,以便他能体面班师。

只可惜,讷亲依旧畏战如虎,不敢进攻。始终未能取得任何胜利。且讷亲还发过这样的牢骚:
“金川事大难,不可轻举”和“此皆我罪,令如许满洲兵受苦”。
最终乾隆不再容忍,任命大学士傅恒取代讷亲的职位,并派遣侍卫鄂实带着讷亲祖父遏必隆的御赐祖传宝刀奔赴前线,将讷亲就地正法。
讷亲的陨落,标志着他从乾隆朝第一红人到罪臣的悲剧性转变。他的失败,不仅源于军事上的无能,更与他性格上的缺陷息息相关。讷亲的刻薄和自负,使他在犯错时无人愿意为他辩护,导致了他的身败名裂。
最终,乾隆帝倾力栽培的首任军机重臣,最终宣告退场!

其实,忠诚固然重要,但若缺乏相应的能力和良好的性格,终究难以长久立于高位。
讷亲在金川战场上,身为主帅,早期部署未做调研,导致损兵折将;中期指挥拒临前线,又致士气渐损;后期作战也无良方,试图推卸责任于清廷。于军法而言,无论讷亲在赴金川战场前的20年官场生涯有多么勤奋可靠,单凭金川战役中的种种糟糕表现,也足以将讷亲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