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政府叫停与中石油合作,国家石油产量骤降七成

柳依说 2025-04-06 08:00:44

2003年,对于资源匮乏的尼日尔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彼时,中国石油带着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来到这个国家,开启了一段长达20年的合作。

当时的尼日尔,基础设施落后,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更不用说开采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了。

他们每年不得不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石油,以满足国内需求。

中石油的到来,为尼日尔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在沙漠中建起了阿加德姆油田,铺设了2000公里的输油管道,并建造了年加工量达数百万吨原油的津德尔炼油厂。

到2025年,尼日尔的石油日产量预计将达到9万桶,其中九成要归功于中国的帮助。

尼日尔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出口石油到邻国,每年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

中国在尼日尔的投资高达5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两年的GDP总和。

这笔巨额投资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加油站不再排长队,民众用上了价格低廉的石油,政府也获得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更重要的是,几千名当地人在油田和炼油厂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相关产业链也带动了数万人的就业。

此外,中国公司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出资修建水井、学校和诊所,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

这段合作堪称双赢的典范,尼日尔军政府却选择了“过河拆桥”。

2024年,风云突变。

尼日尔军政府以中国高管薪资过高、阳光国际酒店定价不合理为由,对中石油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中国高管8000美元的月薪与当地员工1200美元的月薪差距过大,是对当地员工的“歧视”。

这些高管都是拥有专业技术的骨干人才,负责炼油厂设计、输油管道维护等关键工作,高薪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行业惯例。

而1200美元的月薪在尼日尔已经是高收入水平,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日常开销。

至于阳光国际酒店,它主要服务于中企员工,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住宿和配套设施,价格自然高于当地普通旅馆。

军政府的真正意图在于重新谈判石油分成比例。

他们要求将中方的分成比例从85%降低到70%,这无疑是贪婪之举。

油田、管道、炼油厂的建设资金、技术和风险都由中方承担,尼日尔现在却想坐享其成。

更甚者,尼日尔政府在2024年提前支取了4亿美元的原油款,随后又声称外汇储备只够维持两个半月的进口。

显然,军政府盯上了中企账户里的资金,试图通过驱逐高管、查封账户等手段逼迫中方妥协。

中国技术人员撤离后,尼日尔的石油产量骤降七成,阿加德姆油田的日产量从9万桶锐减至不足3万桶,津德尔炼油厂也因缺乏技术支持而停工。

国内油价飞涨,黑市上汽油价格三天内暴涨300%。

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小贩不得不放弃摩托车,改用自行车出行,救护车也因为缺油而无法正常运行。

尼日尔政府原本指望通过石油出口赚取外汇,现在却连国内的柴油供应都难以保障,财政状况岌岌可危。

尼日尔的邻国也受到了波及,原本依赖其石油供应的马里、布基纳法索不得不寻找新的供应来源。

国际投资者对尼日尔的投资环境产生了担忧,一家原本计划在尼日尔开矿的加拿大公司甚至取消了考察行程。

尼日尔军政府的举动,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场风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海外投资必须充分评估政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例如购买政治风险保险或引入国际机构作为合作伙伴。

企业在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当地民众对合作项目的认知度,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被误解。

如今,尼日尔街头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龙,失业的石油工人举着“要工作”的牌子抗议,而军政府官员则忙于与西方公司进行秘密会谈。

尼日尔将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

是请求中国企业重新合作,还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无论选择哪条路,尼日尔民众都将面临一段艰难的时期。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国际合作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0 阅读:81

柳依说

简介:欢迎留言交流,你的留言都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