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北京时间今天中午12时(日本当地时间13时),日本当局正式启动蓄谋已久的核污水排海计划,福岛第一核电站储水罐中的核污水,被排放进入干净美丽的太平洋。
按照日本政府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预计在17天内排放完首批7800吨核污水,而在2023年剩余的时间中,将累计排放总共3.12万吨核污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透露,总计130万吨的核污水,大约将排放30年以上。
换言之,今天中午正式开启的核污水排海,只是这场重大国际性环境危机的第一步,从今往后的3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整个人类都将笼罩在日本核污水排海的阴影之下,海洋环境安全与人类生命健康将遭受史无前例的威胁。
到过日本的外国民众都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日本民众最显著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爱打扰其他人,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分寸感,整天将“抱歉”、“不好意思”等词语挂在嘴边。但在核污水排海的问题上,日方显然没有表现出自己“不爱打扰人”的一面。
将核污水排放进入太平洋,而且还将持续总共30多年,日方此举本质上就是将本国的污染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身上,在未经国际社会允许的情况下,要让世界各国共同承受潜在的重大安全风险。
据了解,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海域,恰好处于冷暖流的交汇处,在全球性海洋流动的影响下,核污染物将对太平洋东西两岸国家造成严重影响。除了中美两个主要大国之外,地处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乃至于印度洋,都在核污水的扩散影响范围之内。
核污水排海,首先将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无法逆转的危害。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海洋对于全球环境起到重要的支撑、调节作用,一旦海洋环境遭到严重污染,那么将对与海洋保持着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危机。
众所周知,以鱼虾为代表的海洋物产,是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的最重要食物来源。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生活的人们,更是形成了“靠海吃海”的传统。
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福岛核污水中含有60多种放射性同位素,这些放射性物质由于半衰期较长,因而将在海洋中存在几十年的时间,各种各样鱼类都将不可避免受到核污染。一旦消费者吃下这些体内含有放射性元素的鱼虾,势必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患癌几率将大大增加。
要解决核污水问题,不是只有直接排海这一种方式,据日本媒体透露的消息,至少还有4种方式能够处理核污水问题,而且他们无一例外都比排入大海的安全系数更高,对大自然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不过,在国际媒体报道中一向注重环保的日本,却并未采取最环保的处理方式,而是简单直接地将核污染水排放入大海。之所以这么做,日本政府的回应是承担不了其它方案的“高额经济成本”。
按照权威机构的估算,如果采用其它更优的方案,项目总共花费只有几十亿人民币,对比排污入海的几亿元,尽管也算得上“耗资巨大”,但对日本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来说,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简单来说,日本不是没有处理核污水的资金,也不是没有处理核污水的能力,就是打心底里不想站在整个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去全面纠正自己的过错。
日方在2023年核污水排海问题上的这一做法,不禁让人联想起日本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历史的错误认知。
身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不仅没有像德国一样全面、彻底地反思与批评本国在二战期间给被入侵国家造成的战争灾难,甚至于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方式遮掩、否认罪行,日本右翼政客更是将参拜靖国神社,作为自己在政坛夺人眼球的操作。
在心理层面无法彻底扭转错误认知,只会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此同时,日方也必须要为自己的过错“买单”。
早在上个月初,中国海关部门便发布通告宣布禁止进口原产自福岛等10个地区的日本食品。不久后,日本政府又证实,中国扣押了一批来自日本的水产品。
今天中午12时日本正式将核污水排海,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外交部发表谈话,坚决反对日方这一错误行为,并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紧接着,中国海关部门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
相较于之前针对特定几个地区的进口禁令,这次直接覆盖到日本全境,禁止日本水产品输华,堪称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日本政府若不想丢失中国这个巨大的水产品市场,那么必须尽快拿出让中方满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