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于2025年3月25日刊发报道指出:目前侨居日本的中国人已达84万,其中拥有长期居留权的超过33万,且不少是来自中国的高层次人才。报道特别提到,中国移民在东京等地形成了无需日语也能生活的“中国经济圈”,而日本似乎正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有意吸引我国的高端人才。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日本是否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试图挖我国的“墙角”?
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84万侨居日本的中国人,这个数字相当可观。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最新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底,日本境内外籍劳动者总数已突破230万,同比增长12.4%,而中国人无疑是其中最大群体之一。联合早报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84万侨胞不仅数量庞大,且分布集中,尤其是在东京23区等地形成了显著的聚居效应。比如,池袋地铁站西北部已被称为“新唐人街”,这里遍布中餐馆、超市和手机店,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事实上,这种“中国经济圈”的形成,既是我国侨胞适应异国生活的自然结果,也反映了他们对日本社会融入的某种选择性隔离。然而,这背后的推手,恐怕不仅是侨胞自发行为,日本的政策倾斜同样功不可没。
日本为何对我国人才如此“青睐”?原因得从其自身困境说起。日本正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老龄化加剧与出生率低迷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2024年日本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萎缩,而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却高达98.1%,显示出劳动力市场的极度紧俏。在这种背景下,外国人才成了日本的“救命稻草”。而我国,作为邻近的科技与经济大国,自然成了日本觊觎的目标。特别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正好填补日本在科技、医疗、工程等领域的缺口。联合早报提到,33万拥有长期居留权的中国人中,不少属于这类精英群体,这显然不是偶然,而是日本有意为之的结果。
说到日本的“有意为之”,不得不提其近年来的移民政策调整。早在2023年,日本就推出了“特别高度人才制度”,规定只要符合特定条件,外国人仅需一年即可获得永住资格。这比传统移民路径快得多,堪称“绿色通道”。除此之外,日本还在2024年放宽了对外国留学生的就业限制,比如北九州市的试点政策,直接降低了在留资格的门槛。这些措施看似普惠,实则对高技能人才格外友好。而我国的高层次人才,恰好符合日本的需求画像:教育背景扎实、专业能力突出、语言文化障碍相对较小。更何况,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生活成本和文化氛围对我国人才而言也更具吸引力。如此一来,日本“挖墙角”的意图便呼之欲出。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我国人才外流,真的是日本“挖”出来的吗?其实,这事得两面看。一方面,日本的政策确实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我国的精英群体。比如,《日经亚洲》曾报道,30%的中国侨民集中在东京,且多为富裕阶层或高学历者,他们选择日本,往往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宜居、职业机会多。另一方面,我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变化也在推波助澜。近年来,随着国内竞争加剧和生活压力增大,不少人开始向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日本作为近邻,成了不少人的“润”新选择。诚然,这种流动是全球化时代的正常现象,但当33万高层次人才扎堆日本时,难免让人担忧我国的人才储备是否会因此受损。

而说到人才流失的后果,影响恐怕比想象中更深远。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制造业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庞大的人才基础。从“千人计划”到如今的“启明计划”,国家一直在努力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流。然而,当日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吸纳我国精英时,这种努力难免会打折扣。更关键的是,这些流失的人才往往集中在尖端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一旦他们在日本扎根,不仅带走了知识和技术,还可能为日本的产业升级添砖加瓦。试想,若我国的科研团队少了几位顶尖专家,某些关键项目的推进会不会因此放缓?这种隐性损失,远比表面数字更值得警惕。
不过,也不能一味唱衰。毕竟,84万侨胞中并非全是“被挖走”的高层次人才。很多人选择日本,可能是出于个人生活考量,比如教育资源、医疗条件或空气质量。事实上,日本的吸引力不仅在于政策优惠,更在于其社会环境的稳定性。相比之下,我国近年来虽然发展迅猛,但在某些领域的生活质量仍有提升空间。这种差距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人才的流动。所以,日本与其说是“挖墙角”,不如说是抓住了我国人才需求的空档,顺势而为罢了。
即便如此,日本的意图仍需正视。表面上看,日本欢迎外国劳动者是为了缓解人口危机,但实际上,其政策设计明显偏向高端人才。2024年8月,《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日本虽然需要外籍劳工,却并不希望他们长期留下。这种“用完即弃”的思路,在高层次人才身上却截然不同。日本不仅提供永住资格,还通过税收优惠、企业支持等手段,鼓励他们在当地创业定居。这种区别对待,恰恰暴露了日本在全球“抢人”大战中的战略眼光。而我国的高层次人才,显然成了这场博弈中的重要棋子。
那么,日本真能靠“挖墙角”扭转颓势吗?答案未必乐观。虽然33万高层次人才听起来不少,但在日本230万外籍劳动者中占比仍有限。更何况,人才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能否融入当地体系。我国侨胞在日本形成的“中国经济圈”,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融入的难度。语言、文化、甚至生活习惯的差异,都可能让这些人才在日本难以完全发挥潜力。更别提,日本社会对外来者的接受度始终有限。正如《新闻周刊日本版》2025年2月报道,日本大学里的中国学生激增,但不少人仍感到被边缘化。这种隐性排斥,恐怕会让日本的“挖人”计划事倍功半。
反过来,我国又该如何应对?显然,单纯指责日本“挖墙角”解决不了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得从根子上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比如,优化高端人才的职业发展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都是留住人才的硬核手段。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已在行动,比如各地推出的人才引进补贴、住房保障等政策,效果已初显成效。而对于那些已经侨居日本的人才,与其一味挽回,不如转变思路,把他们变成连接中日合作的桥梁。毕竟,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是双向的,关键看谁能把资源用得更活。

除此之外,还有个角度值得深思:日本“挖墙角”背后,其实是全球人才竞争的白热化。不只是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早就加入了这场“抢人”大战。我国自己也在通过各种计划吸引海外人才,比如曾经的“千人计划”,就成功拉回了不少顶尖专家。如今,日本不过是换了个玩法,用更灵活的政策、更贴近的地理优势,试图分一杯羹罢了。所以,这事本质上不是中日之间的单挑,而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实力的较量。谁能提供更好的平台,谁就更有话语权。
当然,也得承认,日本的做法有其聪明之处。它没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大张旗鼓地搞“移民牌”,而是低调务实,精准打击。这种策略既避免了国内的反对声浪,又实实在在捞到了好处。比如,2024年日本试点的新就业政策,先在小范围试水,再根据效果推广,这种步步为营的节奏,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而我国的高层次人才,正好成了这盘棋里的关键落子。面对这种情况,指望日本主动收手显然不现实,主动权还得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事实上,日本“挖墙角”的成效还有待观察。33万高层次人才虽然听起来唬人,但具体有多少能在日本扎根、多少会回流我国,目前仍是未知数。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2002年在美拿到理工科博士的中国人,到2007年仍有92%留在美国。这说明,人才流动的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目的地的长期吸引力。日本虽然近水楼台,但社会包容度和创新环境的短板,可能让它难以复制美国的成功。而我国只要持续发力,未必不能扭转局面。
因为种种原因,这场人才争夺战短期内不会有终局。日本固然有其图谋,但我国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主。84万侨胞也好,33万高层次人才也罢,他们的选择背后,既有个人诉求,也有国家博弈的影子。联合早报的报道,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未来几年,中日之间的人才流动会怎么演变,取决于双方的政策智慧和战略定力。说到底,墙角能不能被挖走,不看别人挖得多用力,而看我们自己砌得有多牢。
再往深处想,这事还折射出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全球化时代,人才到底属于谁?是国家的财富,还是世界的资源?84万中国人侨居日本,既是我国人才外溢的体现,也是全球化分工的缩影。日本固然想借此补齐短板,但我国同样可以通过这些侨胞,拓展在全球的影响力。比如,他们在日本创立的企业、研发的技术,未必不会反哺国内。这种双赢的可能性,或许比“挖墙角”本身更值得期待。

所以,日本图谋“挖墙角”固然不假,但成败与否,还得看双方怎么出牌。84万侨胞和33万高层次人才的去向,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减,更是中日两国综合实力的试金石。联合早报的报道点出了现象,但背后的逻辑和博弈,显然比标题来得更复杂、更耐人寻味。未来这场较量,谁能笑到最后,时间会给出答案。
【信息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2025年3月25日报道、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2024年统计数据、《日经亚洲》相关报道、《纽约时报》2024年8月文章、日本厚生劳动省2024年数据、《新闻周刊日本版》2025年2月报道、美国能源部历史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