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是阿强,一个在夜市摆了八年煎饼摊的90后。三年前,我还在为每天多卖20个煎饼发愁,如今靠着“煎饼盲盒”火遍全城,单月流水破十万,连开三家分店。
今天不和你谈“风口”,只想用三个夜市里摸爬滚打出的真相告诉你:普通人赚钱的捷径,就藏在最熟悉的烟火气里。

我的煎饼摊转型始于一次意外。去年夏天,隔壁奶茶店搞“隐藏款”活动,排队的人挤塌了我的遮阳棚。
痛定思痛,我推出“命运煎饼”盲盒:基础款6元,加1元随机获得双倍肉松、鲍鱼酱或隐藏款免单券。
没想到,抖音上一条“大学生连开18个盲盒追免单”的视频,让我的日均销量从80份暴涨到500份。
更绝的是烧烤摊老周的操作。他把烤串做成“情绪套餐”:“失恋救赎套餐”配苦瓜啤酒,“升职加薪套餐”搭金色竹签。
现在他的摊位成了网红打卡点,单价30元的套餐被黄牛炒到188元。这印证了夜市经济学第一定律:用户买的不是食物,是为情绪体验付费。

常来买煎饼的刘姐,去年还是愁眉苦脸的全职妈妈。偶然发现小区妈妈群总抱怨“孩子衣服穿不完又舍不得扔”,她借我的煎饼车拍了一组“改造旧衣”视频:用孩子校服改制成托特包,挂闲鱼标价199元被秒空。
如今她组建了“宝妈改造联盟”,用AI工具批量生成旧衣改造方案,闲鱼店铺月销破5万。
最让我震惊的是她的“增值服务”:每件衣服附带“成长故事卡”,扫码能听原主人讲述这件衣服的回忆。她说:“二手商品一旦有了情感附加值,价格就能翻十倍。”

对面水果摊的老陈,曾因不懂线上运营差点关门。去年他找我喝酒诉苦,我教他用“笨办法”:给每个买水果的顾客打标签——“王阿姨周三买特价苹果”“李哥周末爱买车厘子送礼”。
三个月后,他靠企业微信精准推送优惠,把客单价从35元拉到128元。
现在他的杀手锏是“水果订阅制”:付199元成为会员,每周收到定制果盒+手写营养建议。最近还上线了“水果盲盒直播”,观众刷礼物解锁神秘果盒,单场直播营收抵过去半个月利润。
老陈说:“以前觉得大数据是互联网公司玩的,现在才知道,菜市场的顾客数据才是金山。”

结语真正会赚钱的人,早就学会在烟火气里挖金矿。煎饼盲盒的火爆、旧衣改造的溢价、水果订阅的黏性,本质都是把“普通需求”升级为“情感交易”。
记住:2025年最值钱的不是产品,是产品背后的故事;最稳固的生意不在报表里,在街坊邻居的口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