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项“首选”任务。尤其是文科生,本身就业渠道相对狭窄,能不能进入体制内,绝对影响后半生的生存状态。
公务员或者普通事业单位里的编制人员,相当于捧上“铁饭碗”。以前年轻人可能觉得一眼看到老的日子太枯燥。可对比体制外的艰辛,才明白安稳的日子多令人向往。哪怕想创业,也可以保留原职。
江苏鼓励公务员出国创业,3年内保留社保,不影响晋升
江苏省经济发展比较好,很多政策也具有“前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以后的趋势。一个新的方案,引起网上不少关注。
他们带头开始鼓励公务员出国创业,这里指的是机关事业里有正式编制的毕业生;并不包括那些临时外聘的合同工。所以说,考上“铁饭碗”的岗位,真的差别很大。
这次鼓励体制内人员外出创业,给予了“停薪留职”的模式;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离岗创业者,可以申请3年以内保留人事关系。
而且,并不是说出国后这边就什么都不管了。按照相关的方案,他们的原单位会继续为之缴纳社保。这样的话,既不会出现断缴期,也能保留工龄;回国的话并不影响日后晋升。
再直白些,就是江苏符合条件的人员,只要自己愿意出国创业,那么3年内都是有原单位“托底”。哪怕没有在国内的岗位提供劳动,也算在工龄之内;社保不用操心,只不过没工资。
这样的好福利,对于体制外的普通毕业生,是难以想象的。寻常的企业里,别说给你停薪留职还免费交社保。哪怕你在职,想请两天假都很费劲;有些工作连社保也没落实。
“下海潮”或再度来临?内行人说出心里话
不少大学生和家长看完,感叹于“铁饭碗”的好处。不但平常人性化,遇到人生里的重要节点和抉择,真的比体制外更有保障啊。
连创业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保留原职,还给继续交社保,真是太好了。而一些公考行业的老师,也开始猜想,这样的趋势,或将迎来新的“下海潮”。
(海外唐人街)
岁数大点的朋友应该记得,以前就出现过“下海潮”。例如八零、九零年代,那时国内的信息还比较闭塞。国外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新鲜而神秘的。
那时候胆子大、愿意走出去的人,即使吃过苦,多半也能获得好的回报。无论创业还是打工,内卷很少、收入差异也大。回国后往往可以带全家过上更富足的日子。
很多人可能忘了,当初“下海”的人不光是企业下岗人员;还包括很多公务员。当然,公务员那时就已经用留职的模式,跟没有编制的人不一样。
所以,江苏这次关于鼓励出国并停薪留职的方式,其实很容易理解。不过,一些本身在体制内的内行人,也说出角度不同的心里话。
他们坦言:现在出国创业,跟八九十年代的背景完全不同;鼓励是一回事,有没有那么多人想去,还有待观察。虽说减少后顾之忧,但创业也需要很高的成本。如果愿意申请的人员,没有达到上面预期的数量,怎么办呢?
机遇给有准备的人,体制内也适用
习惯了体制内生存的毕业生,说话总是要顾虑很多,只有“滴水不漏”又能让别人理解含义,往往才能走得远。
上面提到的顾虑,估计很多身为公务员的大学生,都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外界眼中令人羡慕的“好福利”,换个视角还真的不见得是内行所期待的。
当然,对于原本就“家大业大”,有意要创业的人员,江苏这个举动确实是他们的好机遇。阅历多的朋友应该见过不少体制内的年轻人,拿着几千块工资,却开着百万的车。
没必要多想,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来自比较富足的家庭。父母要求他们考公,也不是为拿那点工资,而是希望后代在体制内有席位。
俗话说得好,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而关于创业,跟其他机遇又有很大区别。这既需要殷实的家底,提供最初的支撑;没几个真正“白手起家”。
也需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和管理能力,并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和资源;否则只能赔光。普通家庭里走出来的公务员,能考上已经比别人努力很多倍了,至于下海创业,跟他们没有多少关系。
【话题】你认为会出现“下海潮”吗?
这不就是给特殊群体正大光明的跑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