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耳朵闷闷的,像塞了一团棉花,老想摁一摁、揪一揪,有时又呼呼响个不停,听力似乎也下降了,好让人烦燥啊!朋友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积极诊治,很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怪。
为什么会得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其特点是中耳内积液和听力下降。尽管任何人都可以得分泌性中耳炎,但有些人更容易患病。本文将探讨为什么人们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首先,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是咽鼓管堵塞。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管道,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中耳内的压力。当鼻咽部有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咽鼓管堵塞时,中耳内的空气无法进入,导致中耳内形成负压,从而引起中耳内液体渗出。其次,过敏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之一。过敏反应可能导致鼻腔和鼻咽部炎症,进而引起咽鼓管堵塞。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都是常见的过敏源,因此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此外,病毒感染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可能导致鼻腔和鼻咽部炎症,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特别是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最后,其他原因包括鼻咽部肿瘤、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也可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这些疾病可能引起咽鼓管堵塞或其他异常,从而引发中耳炎。总之,分泌性中耳炎的易感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咽鼓管功能、过敏反应、病毒感染和其他疾病状态。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伴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达8周以上者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目前的病因学说主要有:(1)咽鼓管功能障碍;(2)细菌或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3)引起中耳黏膜水肿的免疫反应,最终可造成中耳负压,引起中耳分泌功能亢进;(4)其他可能因素包括被动吸烟、居住环境不良、哺乳方法不当、腭裂等。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主要症状:
(1)听力减退:传导性听力减退伴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患侧,听力可暂时改善。
(2)耳痛:可有轻微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4)耳鸣:间歇性,如“噼啪”声,摇头、打呵欠或擤鼻时,可听见水声。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且鼓室积液征;听力检查主要为传导性耳聋,少数可为混合性耳聋。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目前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应用的诊断方法有:鼓气耳镜、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耳显微内镜,鼓膜穿刺或切开术,超声诊断等方法。鼓气耳镜和鼓膜切开术被认为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金标准。



治疗:
✪治疗原则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功能,控制感染,以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案是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及咽鼓管吹张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临床上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有抗菌药物、鼻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药物等。(1)抗菌药物:口服或静脉给予抗菌药物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菌药物。(2)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治疗,如口服地塞米松片、泼尼松龙片。短期局部运用激素治疗可使症状短暂改善,且可降低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的发生风险。(3)鼻用减充血药及抗组胺药:为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选择1%麻黄素滴鼻液、0.05%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滴鼻。



✪手术治疗听力水平及伴随症状是选择手术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手术的指证为分泌性中耳炎持续4个月以上并伴有听力减退和其他症状;持续或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伴有高危因素存在(只要是高危患儿,无论积液时间长短,都应该尽早手术);鼓膜或中耳结构损坏。
目前,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鼓膜穿刺抽液:通过穿刺针进入鼓膜,抽出中耳内的积液。此方法操作简单,但可能需多次重复以维持疗效。
2. 鼓膜切开术:在鼓膜上切开一个小口,使积液流出。此方法对于清除积液效果较好,但可能需要术后护理以防感染。
3. 鼓室成形术:一种更为复杂的手术,旨在修复中耳的结构异常,恢复其通气和引流功能。此手术通常适用于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需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术后护理,包括按时服用药物、定期回诊复查以及注意耳部卫生等,以促进术后恢复。总之,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式有多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通过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听力,改善生活质量。然而,预防仍是关键,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保持耳部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以及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由于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特异的反应,不主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鼓膜充血也不应该作为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征。鼻用减充血药及抗组胺药在没有过敏因素存在时,使用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