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灯丛话-陆井

宋家六爹 2025-04-15 13:18:22
秋灯丛话-陆井

在唐代,湖北竟陵诞生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陆鸿渐先生。他凭借着卓越的文学才华,声名远扬,甚至被朝廷征召。然而,陆鸿渐先生生性洒脱,热爱自由,对官场的束缚深感厌恶,毅然选择了拒绝赴任。从此,他踏上了游历江湖的旅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陆鸿渐先生性格中,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仿佛水是他灵魂的伴侣。他怀着对水的痴迷,几乎尝遍了天下的名泉。在他心中,楚地的水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堪称天下第一。他曾在诗中深情地写道:“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诗句中所赞美的“第一”,指的便是竟陵的水。竟陵的水,在他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眷恋。

然而,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随着年代的久远,许多曾经的记忆渐渐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那口被誉为天下第一的泉,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了。竟陵的大街小巷,人们偶尔会谈论起陆鸿渐先生和那神奇的泉,但也仅仅是只言片语,没有人能确切地指出泉的所在。

到了明朝,金事柯公乔博听闻了陆鸿渐先生与这口泉的传奇故事,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下定决心,要找到这口神秘的泉。于是,他四处奔走,翻山越岭,踏遍了竟陵的每一寸土地。他询问了无数的老人,查阅了大量的古籍,然而,那口泉却仿佛在与他捉迷藏,始终不见踪影。

最后,柯公乔博无奈之下,在西塔寺的梵井旁刻下了《茶经》,并题额为“陆井”。但他心里明白,这并非真正的陆井,只是为了纪念陆鸿渐先生,留下一点与那段历史相关的印记。

真正的陆井,其实隐藏在北郭外的宫池内,它有着一个文雅的名字——“文学泉”。多年后,邑令邱公在筑城时,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邱公带领着工匠们忙碌地工作着,突然,在挖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异样。泉中露出了断裂的石碑和废弃的石柱,仔细一看,上面竟隐约可见《茶经》的字迹。邱公心中一阵激动,他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陆井。他本打算对其进行修复,让这口泉重焕生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那刚刚被发现的陆井,又再次被掩埋在岁月的深处,仿佛在等待着有缘人再次将它唤醒。

乾隆戊子年夏天,骄阳似火,大地干裂,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而来。竟陵的居民们为了生计,纷纷来到池内挖藕。在挖掘的过程中,奇迹发生了,他们再次发现了这口古井。消息传开后,前任县令马君听闻此事,立刻组织工匠进行淘浚。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井中的杂物,随着挖掘的深入,数十余石的积茶和文学的残碣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大家看着这些古老的遗物,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慨,推测这一定是陆羽先生品茶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人们在井旁砌石并建了一座阁,还刻石记录了这件事,希望能让这段历史永远流传下去。

王椷在乾隆甲午年春天调任到天门,而天门就是古代的竟陵。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王椷心中一直对陆井的遗迹充满了好奇。他常常四处探访,向当地的百姓打听陆井的消息。有人说它在天门山的北面,那里山清水秀,或许隐藏着陆井的秘密;也有人说它在西湖中的覆釜之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然而,经过王椷多方考察,只有文学泉与邑乘(地方志)上的记载相吻合,因此可以确定它就是真正的陆井。

可惜的是,自从马君离开后,时光的侵蚀再次降临。这口井逐渐被泥沙掩埋,而建的阁也在风雨的洗礼下倒塌了。看着这衰败的景象,王椷心中充满了惋惜。于是,王椷下定决心,再次对陆井进行疏通,并重修了倒塌的阁。当王椷第一次看到这口井时,它的直径有七尺,深度有十多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上面覆盖着巨石,凿有三个孔。王椷忍不住舀起井水品尝,井水甘甜而清冽,入口之后,过了很长时间还觉得齿颊间香气不散。此时,王椷才深深体会到,陆羽先生的品评并不是虚言,这竟陵的水,确实有着独特的魅力。如今,陆井在我的努力下,再次焕发出了生机,成为了竟陵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那段古老的历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