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了却聘不上?职称背后的残酷真相

职称一路通 2025-03-20 17:53:31

手机"叮"的一声,王老师瞥见"中级职称评审通过"几个字,在教研组例会上差点蹦起来。可当他攥着证书冲进校长室,主任却慢悠悠吹着茶杯:"小王啊,中级岗现在就剩三个坑......"这个2023年河南小县城的故事,像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职称评聘分离制度溃烂的创口。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现在中小学教师职称空岗率都37%了(2022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朝阳区的张老师打了个绝妙比方:"评职称是闯关打怪,聘职称成了大逃杀。"评审通过率从2015年的58%飙到72%,可岗位比例还死咬着1:3:6不放,这场战争注定要见血。

我扒开这个脓包,看见三把刀在剜知识分子的肉。这第一把刀叫"数论文比数钞票还勤快",催生出某宝上月销千单的"职称包过"服务,详情页明晃晃写着"知网可查,不过包退"。第二把刀是"评和聘的时间总对不上号",武汉的刘医生揣着副高证三年了,工资单还停在主治档位。最狠的还是第三把刀——某些单位的"萝卜岗"玩得比谍战剧还花,某三甲医院被爆专门留岗位当领导子女的升学礼。

"这哪是选人才?分明是抢凳子游戏!"深圳工程师老陈在酒局上红着眼睛摔杯子。现在评审权下放到单位,领导抽屉里锁着的《竞聘细则》,往往公示前夜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更魔幻的是某高校,竟拿"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卡辅导员续聘——这年头,连职称都要搞新媒体KPI了?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民间智慧看得人鼻子发酸。浙江某中学搞起"职称积分银行",老师们的论文、竞赛都成了能存能取的"知识货币";四川某县推出"职称候补制",落聘的人至少能看见自己排第几......这些土办法既透着心酸,又闪着知识分子的韧劲。

眼瞅着2025年就要来了,某省开始试点"职称和岗位脱钩","评聘合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可折腾了三十年的职称大战,真能看到曙光吗?教育专家李教授说得在理:"与其在独木桥上挤破头,不如多架几座桥。"毕竟,咱的手艺活,哪是一张聘书就能定高下的?这破事儿啥时候是个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