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1340年—1393年),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省)人,开平王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名将。在明朝历史上,蓝玉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历史人物。一方面,蓝玉勇猛善战,为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另一方面,蓝玉不仅自己因为谋反被杀,更导致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及偏裨将士达2万余人受到牵连。
一
具体来说,蓝玉从军的时候,一开始在开平王常遇春帐下效力。当时,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这促使蓝玉逐渐获得了重用。对于蓝玉来说,也没有辜负常遇春的推荐。洪武四年(1371年), 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锦里(今四川成都)。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中,蓝玉跟随徐达这位主帅。此战,蓝玉先是在野马川(今克鲁伦河,位于今中蒙边境)打败扩廓帖木儿游骑。又打败在土剌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扩廓的军队,扩廓逃去。
不仅向北对抗元朝的残余势力,洪武十一年(1378年),蓝玉与沐英一起征讨西蕃的叛变动乱。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以左副将军的官阶,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领王师30万,向南征讨云南。在这场战役中,蓝玉攻占大理,在曲靖擒获元廷平章达里麻,梁王在逃亡途中死去,滇地全部平定。
因为屡立战功,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被明太祖拜为征虏左副将军,以征虏左副将军身份随大将军冯胜北征元太尉纳哈出。在这场战役中,纳哈出假装投降,蓝玉等将领看出他的计谋并将其生擒,同时,纳哈出的军队都归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蓝玉不仅勇猛,智谋同样过人。
二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在这场战役中,蓝玉探知元主在捕鱼儿海,乘夜赶到捕鱼儿海南边。当时敌营还在海东北八十余里处,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率骑兵迅速逼近敌营。因为明朝大军出其不意,元军大惊,仓促迎战,大败,太尉蛮子等被杀,其部众皆降。值得注意的是,蓝玉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继续追击,成功俘获大量物资。
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赐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蓝玉受命督修四川城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施南、忠建二宣抚司南蛮反叛,蓝玉奉命前往讨平。对此,在笔者看来,明朝建立后,蓝玉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也即哪里有需要就会被派往哪里。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再命蓝玉统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追讨逃寇祁者孙。在这场战役中,蓝玉尽降其众。在此基础上,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优礼有加。但是,因为战功的积累和地位的提升,这导致蓝玉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部下。并且,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
三
正所谓“上帝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蓝玉的骄横跋扈,无疑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值得注意的是,蓝衣没有因此改过,而是在酒宴时口出傲语,这更加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也即蓝玉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得知这一消息后,朱元璋怒不可遏,立即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吏,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这就是著名的“蓝玉案”。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朱元璋是想将蓝玉留给太子朱标,以后辅佐太子继位,治理天下。但没有想到的是,朱标突然去世了,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心灰意冷,再看到蓝玉一贯以来的嚣张气焰,想到自己的皇孙朱允炆过于孱弱,便决定对蓝玉及其党羽痛下杀手。当然,这也是因为蓝玉不知道收敛,所以给了朱元璋动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