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诗佛”的王维,酷爱写山水田园诗,诗歌的整体风格是空灵飘逸的。但是,有些诗则写得气势飞动,豪气逼人。比如他的这首早期作品《观猎》,就非常有名家风采,备受赞誉。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和盛唐的很多诗人一样,既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当官,又常被派往边疆,参加一些文职工作,熟识军旅生活。
这首诗大约是诗人十六岁的杰作。
描写一位身手高超的将军,初春时节在渭河平原驰骋射猎的情景。
短短八句,英雄的虎虎生气,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英雄的豪情,在转瞬山里的呼啸声中,得到了畅快奔驰。
不但写得神采飞扬,而且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清人沈德潜推崇它“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
诗的第一句“风劲角弓鸣”。
角弓,是以动物的角作为弓梢装饰的硬弓。“角弓鸣”,是指弓弦颤动,发出嗡嗡的声响。为什么从弓弦会鸣响?是由于“风劲”。这风不是指冬末吹过来的寒风,因为风吹过来无论如何猛烈,弓弦也不可能鸣响。
显然,这“风”只能是箭射出去时,其疾如风而带出的劲风。射猎者臂力愈大,箭速愈快,势挟风雷,弓弦猛烈震动,便发出嘭然响亮的声音。
这一句,正是诗人写他在猎场上看到将军弯弓射箭狩猎的雄姿。
紧接着,诗的第二句才说“将军猎渭城”。原来,这让人震惊的一箭,是将军在猎场上猛力射出。
按一般的写法,应是先让将军出场,然后再描述他狩猎的姿态。王维恰恰相反,先以强弓劲弩的声音表现狩猎者的威武,然后才说明这是将军在渭城一带打猎。
这奇兀的艺术手法让读者猛然一惊,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名家评论,这起句“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艳”。
《观猎》的第三句“草枯鹰眼疾”,实际上是紧接着第一句,写将军弯弓放箭,命中了猎物的情景。
当时,狩猎者多带着猎鹰出猎。那鹘鹰,站在猎者的臂弯上,威风凛凛。到猎场上,猎手放出猎鹰,让它在天上盘旋。当发现猎物,鹘鹰便飞速从天而降,把猎物一口叼住。
第四句“雪尽马蹄轻”。冬之末,残雪尽消,马蹄没有障碍,便能轻快地奔跑。
名家称这两句为“奇语”。
说它奇,是谁也想不到用细节描写中的两个细部,竟能概括了整个狩猎的全貌。
而且还说,这两句“上句险,下句秀”。
确实,上句写草色枯黄,凶猛的鹰疾扑过来,态势奇险;下句写残雪尽消,矫健的骏马轻快奔驰,遣词俊美。这两句相互连接,一险一秀,相得益彰。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这颈联和颌联紧紧连接,诗人立即写狩猎的队伍踏上了归途。
在这描述将军率队回营的两句中,王维选用了“新丰市”和“细柳营”两个名词是颇有深意的。
新丰市盛产美酒,王维不就说过“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吗?古人多以能饮表示豪气,选择新丰作为将军回营的路线,其中包含着对猎者气概豪迈的展现。
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的地方,周亚夫以治军有方和纪律严明著称。
王维说这出猎的将军还归细柳,等于把他比喻为周亚夫,采用这一典故是隐喻地表示对出猎将领的歌颂。
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北史》载,北齐斛律光见云中有一大鸟,拉弓射去,正中其颈,如风车般旋转落下,见是一雕,而被称为“射雕手”。这里借指狩猎,兼喻将军手段高明。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王维是怎样处理他所看到将军猎后回营的情景了。
他写那将军没有表现得兴高采烈,他率领的队伍也不是欢呼喧嚣,而是将军勒转马头,回首眺望,他纵目云山,只见在白天狩猎的远处,千里暮云躺在天边,平平静静,这无言的气定神闲的举动,显得很沉着、很自信,那将军悠然自得、豪情满怀的神情也跃然纸上。
总看全诗,开篇浓,结尾淡,浓淡结合,意味深长。上四句热闹,下四句平静,静闹互称,也意味深远。当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纳兰容若笔下最美、流传最广的Top5,如果你曾爱过,一定深有感触苏轼被一贬再贬,却笑着写下了一首词,将豁达写到了极致!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词漫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