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井,这个地方的名字在1941年的冬天成了一道坎。
之前,八路军的老红军团试图拿下这里,结果折腾了好久,愣是没攻下来。
可吴瑞林站出来,拍着胸脯立军令状,说“两天一夜”就能拔掉这个日军据点,结果呢?一晚上就搞定了。
这不是吹牛,毕竟战场上的军令状不是随便乱立的,立了就得兑现。
可问题是,铜井这地方不是普通的据点,它是日军在沂水的重要据点,修得跟个堡垒似的,围墙、铁丝网、鹿砦、大炮楼、小炮楼一应俱全,守军里不仅有装备精良的日军,还有几百伪军和一群汉奸、特务,火力配备也不弱。
之前那么多人打不下来,吴瑞林凭什么敢夸下海口?
吴瑞林不是头脑一热就去拼命的人,他要打仗,得先摸清楚敌人的底细。
部队还没动手,他就带着人去侦察,踩点踩得比谁都细致。
他们摸到离铜井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分成几路,悄摸摸地观察敌军的巡逻规律、装备情况,甚至连日军晚上几点喝酒、伪军什么时候换岗都记在心里。
最狠的是,他们还摸到大炮楼底下,在冰冷的河水里硬是蹲了两个小时,冷得直打哆嗦,身上还挨了敌人泼的尿水。
可就这样,没人吭声,硬是忍着,把敌人的底细摸了个透。
吴瑞林心里有数了,这仗能打,而且能赢。
既然要打,就得有个章法。
吴瑞林把侦察到的情况整理出来,开了个“诸葛亮会”,让全团的干部都来出主意。
最终,作战方案敲定了,核心两个字:“快、狠。”
第一步,偷袭日军大炮楼。
这个大炮楼是整个铜井据点的核心,一旦炸毁,日军就乱了阵脚。
爆破组带着炸药包,趁着夜色摸进去,把炸药固定在炮楼底层,点燃导火索,然后迅速撤退。
第二步,趁乱猛攻。
炮楼一炸,七连立刻冲进去,清理残敌,八连、九连从东西两侧同时进攻,伪军的炮楼也不能留,统统炸掉。
第三步,拦截增援。
吴瑞林早就算到,日军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派人增援。
所以,一营专门负责在东北方向设伏,阻击从沂水方向来的援军,同时切断敌人的电话线,让他们没法呼叫支援。
这套方案一出,大家心里都有底了。
吴瑞林带着方案去找上级汇报,山东纵队的几位领导听完后,都觉得可行。
只是江华提醒了一句:“铜井不是那么好打的,我们之前也试过,没成功。”意思很明显,让吴瑞林别掉以轻心。
可吴瑞林已经下定决心了,他当场立下军令状:“两天一夜之内,必定攻下铜井,否则愿受军纪处分。”
1941年12月24日,拂晓,二团悄悄出发,避开敌人的探子,进入指定位置。
晚上8点,战斗正式打响。
首先行动的是爆破组,他们扛着炸药包,摸到日军大炮楼底下,点燃导火索,迅速撤离。
几秒后,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大炮楼直接被掀翻,冲天的火光照亮了整个铜井。
炮楼里的日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炸得粉身碎骨。
爆破成功,七连迅速冲上去,趁着爆炸的混乱清理残敌。
与此同时,九连和八连从西面和南面同时进攻,各自炸毁了伪军的大炮楼。
不到半个小时,铜井的防线已经被撕开了大口子。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凌晨6点,最后一个小炮楼被炸毁,铜井据点彻底被拔除。
日军小队长以下30余人被歼灭,伪军死伤惨重,剩下的不是被俘就是逃跑。
二团的伤亡远低于预期,整个战斗比计划的时间还缩短了一半。
铜井一战赢了,而且赢得干净利落。
消息传出去后,周边的伪军吓破了胆,有的直接投降,有的干脆跑了。
山东根据地的安全形势因此大大改善,日军在这一带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战斗结束后,吴瑞林带着队伍返回界湖,山东纵队的领导们亲自迎接,罗荣桓还特意骑马赶来慰问。
他问:“伤亡多少?”
吴瑞林答:“不到一百。”
罗荣桓感叹:“不到一百?真不简单。”
这场战斗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士气上的胜利。
二团的指战员们在界湖度过了一个难得的安稳年,整个山东纵队也因为这场胜利士气大振。
这一战,后来成为抗战史上的经典战例,被后人反复研究和提及。
吴瑞林立下军令状,说两天一夜拿下铜井,结果一晚上就搞定了。
这不是运气,是实力。
战场上,打仗拼的不是一时的勇猛,而是精准的判断、周密的计划和果断的执行。
吴瑞林做到了,所以他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