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于洋,魏金枫,邓世杰,等.维生素种类及其降尿酸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
2.张臣宇,赵梦男,胥昕怡,等.全国146家医院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临床药物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2024,33(09):25-31.
3.苏伶伶,郑梅琴,许瑞,等.不同降尿酸方案治疗吡嗪酰胺所致高尿酸血症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34):101-104.
1944年秋,张大宁出生于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家中典籍浩如烟海,药香氤氲,他自小耳濡目染。童年时期,张大宁目睹祖父用“六味地黄丸”医治一位因肾虚水肿几近失明的老人,药到病除,老人伏地叩谢:“张大夫,您救的是我的命,也是我们全家的活路。”那一刻,年少的他在心中暗下誓言:“此生,唯愿以医济世。”

1966年,张大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并主动请缨到河北农村基层行医。寒冬酷暑,他背着药箱,跋山涉水;风雨之夜,他赤足泥泞中抢救尿毒症农妇,用“真武汤”力挽狂澜。正是在这片厚土中,张大宁读懂了病人的疾苦,也悟出中医的本真:“方如黄土,效如夯歌。”
而进入21世纪,张大宁将目光投向一个逐渐浮出水面的新敌人——高尿酸血症。那时,医学界还未完全意识到它的危害,大多数人只将其视作痛风的前兆。然而,张大宁却敏锐察觉:这个“第四高”正在悄然蚕食着国人的健康——它不仅导致关节剧痛,更在慢性中损伤肾脏,进而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甚至心血管并发症。
于是,张大宁夜以继日翻阅《内经》《金匮》《格致余论》等医学著作,终于从“湿热为患”“痹阻不通”的古训中提炼出“浊瘀痹阻”的创新病机理论。张大宁认为,高尿酸的本质是“湿浊”内生,过食肥甘厚味、气机失调,使尿酸结晶如砂石一般沉积于经络、堵塞关节,瘀阻肾络,从而致病于内。

在这个基础上,张大宁又提出治疗必须“化浊、通络、活血、补肾”并举,才能从根本逆转病机。为此,他反复试方,逐步建立起以“萆薢分清饮”为基础的系列复方内服方案,同时首创外用“马鞭草-威灵仙”洗剂,内外兼治。
2008年,舟山一位渔民前来求诊。因反复痛风发作,患者脚趾出现严重溃烂,脓水涌流,西医建议立即截肢。张大宁不忍其命运就此改写,他亲自施治:每日以热药汤熏洗患处,药汁渗入伤口,患者疼得浑身颤抖,他却紧握患者手说:“咬咬牙,渡过去,咱把这脚保下来!”三个月后,伤口完全愈合,渔民泪流满面:“您救的不只是我的脚,是我们三代人的饭碗。”
而这场经历也令张大宁更加坚信——高尿酸血症绝不仅是关节的疾病,而是一个全身代谢、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多重失衡的表现。于是,张大宁随即开展系统研究,并结合现代代谢理论,提出“高尿酸-肾损伤”一体化模型,强调早期干预、全程调理。

在食疗层面,张大宁也做出大胆探索,研制出了《痛风保肾食疗方》,以芹菜粉平肝降浊,山楂活血散结,枸杞滋肾填精。有一位企业家痛风十年久治不愈,服用半年后血尿酸从680μmol/L降至420μmol/L,激动不已感慨道:“原来食疗也能有这样温润而深远的疗效。”
慢慢地,张大宁的治疗体系逐渐被多家医院采纳,并被纳入多项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重点课题研究。2025年,张大宁的弟子林琼真将“张氏治疗体系”应用于高尿酸肾病,患者血肌酐平均下降37%。他常告诫学生:“高尿酸只是冰山一角,看到它,就必须看到身体背后的整个风暴。”
事实上,张大宁不仅是一位医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探路人。他以“补肾活血”为核心理论,拓展到高尿酸、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代谢相关疾病领域,构建出一整套涵盖诊断、治疗、食疗、科研的系统方案。张大宁让人们认识到:中医不是旧药新卖,而是有根有源、有据可循的现代生命科学。进入这个世纪,这一理论仍在不断开枝散叶,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前沿研究中,照亮着中医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

如今,张大宁不仅是中医肾病领域的开创者,更是几代中医人心中的灯塔。他一生躬耕杏林,从田间小路走到国际讲坛,将古老的岐黄智慧与现代医学严谨紧密结合。张大宁的临床之道、学术之识、仁心之志,早已成为后来者修身、立业的典范。即使年逾八旬,张大宁仍坚守诊台、笔耕不辍。他常说:“医学无终点,中医尤需久久为功。只要我还能握笔、能把脉,就不会停下思考的脚步。”
在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中,张大宁对慢性疾病的理解早已超越“对症治疗”的层面。他常说:“高尿酸血症不是西医所谓的‘新型流行病’,而是中医早就认识到的‘痰湿瘀毒’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具体呈现。”张大宁深知,仅靠药物远不足以控制高尿酸血症的病情,更关键的,需要从生活、饮食、情志等多维度重建人体的“内环境”。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张老,您几十年专注慢性肾病和高尿酸治疗,有没有什么简单实用的方法,能帮普通人把尿酸稳稳降下来?”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大宁不假思索,笑着回答道:“其实很多人以为,控制尿酸就是要按时吃药、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坚持锻炼。但其实,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做到,尿酸自然就会平平稳稳,不会反复。相信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代谢紊乱状态,长期尿酸水平升高不仅会引发痛风,还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除了药物治疗,日常调养在控制尿酸方面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三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如果能坚持去做,往往比吃一大堆补药更有效。
一、饮食不过饱,宁可七分饥
很多人将饮食重点放在“吃什么”,但“吃多少”同样重要。高尿酸人群往往伴随代谢综合征,脾胃负担过重会影响尿酸代谢,导致湿浊内生、气机阻滞。过饱饮食尤其在晚餐时更易形成“内湿”,影响夜间代谢与排酸。

“七分饱”是中医推崇的健康状态,意味着吃到不饿即可,不必撑满。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控制饮食量:使用小碗小勺盛饭,减小每一口的摄入量;餐前先喝一杯温水,增加饱腹感;餐中细嚼慢咽,每口咀嚼20次以上;晚餐时间提前到睡前至少3小时,避免夜间代谢负担。
此外,建议每周设置一到两天“轻食日”,以蔬菜、粗粮、水果为主,减少油腻、动物内脏、海鲜摄入,有助于减轻代谢压力、稳定尿酸水平。
二、睡前泡泡脚,把寒湿排出去
高尿酸人群常见“下焦湿重”或“寒湿阻络”的体质表现,如四肢乏力、脚部冰凉、关节酸痛等。中医认为,湿邪易困于下,寒邪易闭塞经络,长此以往导致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肾脏,形成慢性炎症。

每天睡前泡脚20分钟,不仅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还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辅助体内湿气排出。建议水温控制在40~45℃,以浸泡至小腿为宜,泡至微微出汗、全身微热为佳。
泡脚时可加入一些具有祛湿通络作用的中药材,如:艾叶:温经散寒,适合怕冷、体虚人群;花椒:祛湿止痛,适用于关节沉重、酸胀者;生姜片:散寒化湿,适合手脚冰凉、舌苔白滑者;干姜粉:增强热力,适合阳虚体质。以上材料不需过多,用量适中,关键在于坚持。泡脚后可轻轻按摩脚底和足三里、太溪等穴位,进一步疏通气血。
三、每日一碗“清热利湿汤”
“管住嘴”不仅要管饭菜,还要注意日常饮品。很多人喜欢喝浓茶、咖啡或甜饮料,却忽略了“喝什么”对体内代谢的影响。对于高尿酸人群来说,坚持每天饮用一碗具有清热利湿、促进排酸作用的饮品,有助于调节尿酸代谢,减少结晶形成。
总之,高尿酸的调养不在于一时吃药控制数值,而在于日复一日、点滴积累的生活调整。饮食七分饱,肠胃轻松;睡前泡泡脚,湿寒渐退;每日一碗汤,内清外通。三件小事,贵在坚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为身体筑起天然的健康屏障。
(注:《专攻高尿酸40年,国医大师张大宁教你3件事:每天做一做,尿酸自然降》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