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在京取得型号合格证。4月22日,《中国航空报》刊发专版特别报道,讲述了新型举国体制托举AG600“鲲龙”逐梦海天的故事。上电所作为AG600 飞机航电系统的主承包商,协同国内机载领域分系统研制单位,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最终实现适航取证。让我们一起看看来自《中国航空报》的上电所故事。

位于上海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上电所,作为AG600飞机航电系统的主承包商,协同国内机载领域的14家分系统研制单位,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一同经历了T1级民机航电系统从需求定义、架构设计、产品实现、集成验证直至最终适航取证的全过程。这一历程标志着国产民机综合航电系统的研制能力和适航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与跨越。
让AG600更加“智慧”
荆门漳河水库,AG600掠过水面,在20秒内汲满12吨水后腾空而起。这一气呵成的动作背后,离不开“中国智造”航电系统的高效运转。
驾驶舱内,试飞机组面前的5块显示屏实时跳动着飞行参数、气象雷达图像等信息。接到灭火指令时,AG600航电系统将支持机组迅即完成航路规划、载水量监测等一系列操作。随着投水指令的下达,一场宛如天降的“暴雨”便瞬间在火场上空倾泻而下。

“航电系统就好比飞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上电所AG600航电系统项目总设计师王嘉良透露,“呈现在飞行员面前的虽然是5块显示屏和一系列操纵面板,但其背后却是一整套庞大的系统、高效的人机工效设计和复杂的运转逻辑——共涉及23个子系统、169台设备的精密协同,仅上电所承研系统的软件代码总量就高达450万行。”
AG600搭载的国产综合航电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北斗短报文导航系统确保飞行“永不丢失”;综合处理系统如同“中枢神经”高效运转;正副驾驶显示屏可在故障时对关键信息进行自动重构;先进的监视系统时刻保持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这些关键技术让AG600在空中展现出智能与可靠,安全且高效。
研制这样一套系统有多难?王嘉良举了一个例子,机载软件的适航标准DO-178B要求每行代码都必须“自证清白”。经统计,一行软件代码的验证成本是消费级电子软件的十多倍,其中仅显示系统的代码量就达到百万级,上电所在系统研发过程中的资源投入远超想象。
AG600飞机还承载着来自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特殊使命。国产综合航电系统研制任重道远,为与时间赛跑,上电所自主研发工具链,实现了约上万个软硬件接口的“无缝衔接”,同时协同主机在T1级适航审定的过程中创新探索,走出一条紧贴国产民机发展实际的特色路径,为后续型号的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适航“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这是一场没有“模拟卷”的大考。在适航审定的“终极考验”中,AG600航电系统项目团队圆满完成了航电系统取证前适航任务,完整走完了25部T1级航电系统适航审查过程,在“考卷”上郑重地书写下了上电所人的答案。

“航电系统MOC4试验中,我们通过模拟机上系统的工况和场景,确保实验室试验与机上试飞等效。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将一部分适航符合性验证试验放在地面实验室进行,不仅能有效缩短飞行小时数,且能大幅降低项目研制成本。”集成验证团队负责人侯晓梅回忆,团队甚至针对高强辐射场等严苛工况,构造试验环境,开发了海量测试用例集,形成了适航符合性验证权威数据150余份,为适航审定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而更难的考验来自“意外”。2022年8月29日,AG600改进型水上首飞刚结束,驻守现场的系统工程师姜畦便接到了塔台传来的紧急通知:飞行过程中,ADS-B系统广播的航向数据出现了异常情况。“就像日常使用中导航突然指反了方向,人面向着前方但却在向后移动。”姜畦这样形容。
消息传回上海,这个“意外”立刻引起了团队的重视。拿到试飞数据后,团队便在航电系统综合实验室配置了水上首飞构型,模拟还原飞行场景,复现异常情况。多轮排查后最终找到了原因,是特定工况下数据溢出导致的异常。这次“意外”也让团队反思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漏洞修复后,团队便决定将飞机数据的阈值、边界值、异常逻辑的检验和测试作为系统层测试的必要动作,将类似风险扼杀在地面,做到类似故障“不出门、不上机”。
“当听到飞行员反馈航电系统工作正常时,所有的艰辛都变得值得。”姜畦感慨道。参与AG600项目的五年中,他的300多个日夜是在试飞外场度过的,“重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那些与战友们席地而坐、挑灯夜战的时光。”
让国产民机航电系统挺起自主脊梁
AG600航电系统基本实现了从需求定义、架构设计到集成验证的全流程自主研制。这是国产民机航电系统从“跟跑”到“并跑”的重要转折点。
翻开软件主任师顾亚文的工作日志,那些研制历程中的突破时刻历历在目:高安全多冗余热备份显示控制技术、区域导航飞行管理系统技术能力提升、综合模块化架构设计让系统减重的同时提高了航电系统整体可靠性……
这种转折不单纯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将对国内的民机航电产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AG600全机随机适航软硬件均源自国内供应商,作为T1级民机航电系统主承包商,上电所也带动了一批国内供应商快速成长,并逐步走上世界舞台。

王嘉良介绍道,“我们基本具备了复杂T1级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研制能力,更通过AG600平台构建了‘一机带一链’的创新模式,推动民族航电品牌向民机航空产业链的世界舞台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AG600搭载的综合航电系统还具有丰富的可塑性和可扩展性。项目团队在设计之初就预留了扩展接口,为未来功能升级做好了准备。项目取证后,团队也会尝试将经验成果应用到更多机型中。
“从‘亦步亦趋’到‘望其项背’,最后实现‘领先超越’,这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但我们坚信未来某一天我们一定能实现‘让飞行智能、简单、可靠,让天空智慧、安全、高效’的愿景。”王嘉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