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基石:刘备麾下的那些冷门追随者

吟风佘 2025-04-15 02:54:40

本号昨天的文章中介绍了曹操麾下的一些冷门将领:,今天来说说刘备的冷门部下。虽然蜀汉在三国中的史料最少,不过有三国演义的加持,很多史书中的匆匆过客在小说中得到极大的表现,还有一些人,例如陈到,则因为营销号的吹捧而广为人知,本文介绍的是那些地位不低,却少有人提及的蜀汉早期人物。

刘备

邓方

邓方字孔山,荆州南郡人,刘备入蜀后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领朱提太守,镇守南中。他是蜀汉的第一任庲降都督,后来担任这个官职的李恢、张翼、马忠、阎宇等人都是蜀汉的重要将领。蜀汉大臣杨戏撰写的《季汉辅臣赞》里邓方排在第九,排在他前面的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法正、庞统、黄忠、董和。

辅匡

辅匡字元弼,荆州襄阳(旧属南郡)人,随刘备入蜀。建安十九年,刘备征辟、调任原来任命的各地益州人太守进中央,辅匡接替张裔为巴郡太守。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复固陵郡为巴东郡,以辅匡为巴东太守。同年七月,刘备出兵进攻孙吴,前锋一直推进至秭归县。

章武二年二月,刘备亲率诸将从秭归出发,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辅匡、傅肜、赵融、廖化等各为别督,与吴军相对峙;闰六月,刘备军被陆逊烧得披发入山,辅匡随刘备退回巴东永安。

建兴年间,身为同龄老头(六七十岁)的巴东太守辅匡与督永安内外事的李严的同事关系不好,大概是李严嫌他太粗强。之后,辅匡先后为镇南将军、右将军,封中乡侯。

建兴七年到十二年之间右将军是诸葛亮、高详,以资历来说,辅匡大约是在建兴七年之前去世。

刘邕

刘邕字南和,荆州义阳人。随刘备入蜀。建安十九年,刘备征辟、调任原来任命的各地益州人太守进幕府,刘邕接替程畿为江阳太守。建兴年间,刘邕逐渐迁为监军、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在建兴十五年到延熙三年内逝世。《季汉辅臣赞》中,刘邕与辅匡被杨戏赞为“镇南粗强,监军尚笃,并豫戎任,任自封裔”。

射援

射援出身关中名门,避难益州,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奏表上排名第四,而诸葛亮当时都只排在第五。排第一的马超拥有朝廷授予最高的官位,第二的许靖是中原名士代表,第三庞羲是东州派元老,因而射援的排位也一定有政治考量,很可能是作为三辅移民的代表。

阳群、马玉、阎芝

这三人在后出师表里名列第二、三、四位,排在赵云之后,阳群和马玉事迹都不可考,连官职都不明,阎芝在张飞死后接替巴西太守,马忠当时就是他的部下,因而阳群和马玉的地位也应该很高。

赖恭、王柱、王谋

此三人官至九卿,刘备称帝时,他们分别排在四五六位,仅次于许靖、糜竺、诸葛亮。赖恭是刘表旧部,曾被刘表任命为交州刺史,后投奔刘备。另外两位都是只留下一个名字。

袁綝

豫州颍川人,历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这两个官职分别是接替李严和魏延。在废李严表当中,袁綝在蜀汉诸将里排名第三,仅次于刘琰和魏延,二人死后,袁綝在军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理论上袁綝是活过了延熙四年,从仕途来说有机会坐到了更高的位置,却没有被杨戏的《季汉辅臣赞》提及,失去了多记两笔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在曹操传mod《姜维传》,袁綝戏份很多,作者设定他是袁绍的遗腹子,在幻想线中光复了汝南袁氏的门楣。

卓膺、赵融

卓膺大概是荆州南阳宛县的士族子弟,东汉初有太傅南阳(宛)卓茂。刘备攻打刘璋时,他与黄忠搭档,史书中他就这么一句记载了,可能死在了刘备夺益州之战中。

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

赵融同样只有一句话的记载,夷陵之战中为帐下别督,地位不会比同时期的辅匡、廖化、傅肜等人低,但是很悲催的是连结局都没有交代。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

综上,这些人在蜀汉都属于“外乡人”,多为荆州人,而蜀汉内部中州人和荆楚人矛盾相当严重,所谓“刘豫州入蜀,荆楚人贵”,以至于荆州人大多没记载,而陈寿甚至给简雍、孙乾、伊籍这种都写了传,这些荆州人却没有,不得不说是种悲剧了。

5 阅读:1395

吟风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