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一贫困生高消费的新闻冲上热搜,该同学一边领着助学金,一边使用“苹果四件套”,还花1500多元买了明星演唱会门票。
随后中山大学通报:贫困认定程序规范,该生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终止发放助学金。
啥是“苹果四件套”?一般是指苹果系列的电脑、手机、平板、手表四款产品,加起来近二万元。
就算一些非贫困生也未必舍得买这些,而贫困生却心安理得使用这些奢侈品,过着看似比普通人还优越的生活。
对于此事,有人强烈谴责,认为贫困生高消费就是对助学金的不尊重。
也有人认为,助学金给到了学生本人,学生就有支配它的权利,贫困生也有享受生活的权力。
关于贫困生高消费问题,有媒体专门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人认为有余力高消费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贫困生。

B站上有位博主说,你们见过的穷大学生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自己见过真正的贫困生,背着二三十斤腌萝卜干、黄瓜干、干辣椒,穿着农村十几块钱的地摊货,坐着硬座几十小时来上学。
早上馒头,切开,中间夹上萝卜干、干辣椒,一杯温水。
中午和晚上,打份米饭和最便宜的菜,加上黄瓜干。
时间长了,萝卜干和黄瓜干都长毛了,还舍不得扔,用水把上面的毛洗洗,还继续吃。
还有一个网友说,他身边有个同学,勤工俭学时摔到了尾巴骨,但一直忍着,不舍得去医院,吃饭从不吃肉,也从没买过衣服鞋子,几年都那几身衣服。
纪录片《寒冷的高山有犀牛》,让我们看到了偏远山区贫穷学生的真实生活。

视频中一对姐弟,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沿着崎岖的山路去上学,因为从家到学校要走2个小时。
他们边走边啃着路旁灌木上的冰渣子,这就是他们的早饭。
弟弟手冻破了,姐姐拿出粗糙的作业本纸,城里人随手可见的餐巾纸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从来没有用过。
姐姐身上穿着小得连肚子都盖不住的羽绒服,背着到处是洞的破书包,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两个字“贫困”。
见过这些真正的贫困生,才知道能用得起高档产品,买得起演唱会门票,真不算什么贫困生了。
还有多少寒门学子,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上大学,本来已经考上,也不得不选择放弃。
所以那么多人反对贫困生高消费,因为还有许多学生连温饱都难以满足,如果助学金能给到这些真正困难的学生,也许更有价值。
02前段时间,天津朱同学哭诉自己助学金被挤占,一时间受到广泛关注,可谁曾想几天后,舆论就发生了反转。
有网友扒出朱同学也是高消费一族,他用着高价电脑、手机、平板、穿着名牌鞋子,还在校外租了房子。
朱同学开启直播,对这些事情进行了回应,说他使用的电脑是二手的,买时8000多元,打算用一辈子,手机是4000多买的,用了很久,租房子是为了省回家的车票,至于鞋子,买的是假货。
对于这些回应,网友们并不买账,因为他们发现,相比于朱同学的消费,自己才是贫困的那一个。
现实生活中,这样“未富先奢”的现象比比皆是。
网上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一个女生在手机专卖店,要求父亲给她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一个手机一万块钱。
但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打工人,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女孩当街大骂父亲,令无数网友心酸。

还记得2011年那个为了买苹果手机,卖肾的小伙子吗?为了一部手机,搭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健康,导致生活饱受煎熬,值得吗?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穷是真的,但是高消费也是真的。
朱同学,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真的,但使用昂贵的电子产品也是真的。
逼父亲买苹果手机的女孩,家里负担不起那么贵的手机是真的,但不依不饶、不买不罢休也是真的。
卖肾买手机的小伙,穷困潦倒是真的,但为了有个名牌产品装点门面,不要命也是真的。
他们都在本该富养精神与品格的时候,选择满足超出能力范围的物质享受,究其原因就是虚荣心在作祟。
莎士比亚说:爱好虚荣的人,把一件富丽的外衣遮掩着一件丑陋的内衣。
他们不懂得内在永远比外在重要,真正的优雅不是炫耀外表,而是修炼内功,否则用再多的名牌,也只能堆砌出虚幻的人生。
032021年,一篇清华树洞里的匿名长文火了,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文章里,他说自己是靠国家资助上学的贫困生。在考上大学那年,家里就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了,靠着奖学金和助学金才完成了学业,并考上了研究生。
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400元,还必须留出100用于买洗漱用品、学习用品、理发、交话费、应急等等。
这样留给他吃饭的钱就只有300块了,他精打细算:
早饭一块多,4毛钱的豆浆一碗,2个2毛5的小包子,一个鸡蛋。
午饭四块多,9毛打4两米饭,3.5打半份菜,把汤伴在饭里,稀里呼噜吃完。
晚饭三四块,还是4两米饭,再加个素菜。

每天伙食费不超过10元,别人喝饮料、吃西瓜时,他只喝水,因为没钱,错过了人均150元的班级集体出游。
虽然他贫困但不自哀,处处心存感激,大三开始,他开始兼职,换掉了那些早已不像样的衣服,也终于可以正常吃饭了。
上了研究生,他主动放弃了助学金,虽然那时他依旧贫困,但他兼了几个职,基本生活能保障,他想把助学金留给更需要的人。
更令人感动的是,不算富裕的他还想着帮助他人,每学期从兼职的收入中省出3200元钱,资助了家乡的4个贫困孩子。
他说,因为这一路,自己得到了很多人帮助,他希望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因为穷过,所以更觉帮助的可贵,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怎能不让人动容。
他虽然不富裕,却让人看到了他富足的一面,积极、乐观、坚韧、优秀……,这样的人虽然清贫,但却富有。
而他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有些人领着助学金却大手大脚,也看到了有些贫困生似乎并不困难。
04“不是1548买不起,是1314更有性价比。”
前不久,浙江一大三的贫困生,在南京看演唱会的朋友圈,引发了热议。
辅导员让她低调点,她却说,自己赚的钱,有什么不对?
这是大部分贫困生高消费的心理特点:难道就因为是贫困生,就活该吃糠咽菜,没有享受生活的权利?
其实国家助学金不是奖学金,初衷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满足基本生活,用于必要支出,而不是用来高消费。
如果没有申请助学金,凭着自己双手赚来的钱,想怎么花,别人都无权干涉。
但如果申请了助学金,就应该接受监督,不能违背助学金的使用初衷。
人们不反对贫困生提高生活质量,但前提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去创造。
而学校也应加强监管,扶贫先扶志,助学金的发放,除了看家庭情况,也应该看平时的花销状况,还应该注重成绩,让那些肯在学业上下功夫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机会。
助学金从来都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更不可以当成一笔意外之财,随意挥霍。
-End-
作者:阳光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