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40集年代剧央视首播,能否续写《人世间》的辉煌?

像素诗稿 2025-03-05 11:47:59

最近,央视一套的黄金档迎来了期待已久的40集年代大剧《北上》。

这部剧自从开拍以来,就一直因为“茅盾文学奖原著”、“三代运河人家”的背景设定,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

特别是其中的一段剧情改编,遭到了不少原著书迷的质疑和批评,但也有许多观众沉迷于剧中所展现的运河儿女的命运故事。

白鹿欧豪的情感纠葛

故事的情节围绕着白鹿饰演的夏凤华与欧豪饰演的谢望和展开。

这两个人物从小青梅竹马,后来一起到北京打拼。

在剧中,有一场戏是夏凤华在暴雨中追着谢望和的车,流着泪向他表白。

谢望和却因为自卑而推开了她,说出了一句“我配不上你”。

拍摄这场戏的时候,两位演员因为情绪过于投入,还真的撞碎了车窗玻璃,白鹿的手臂因此受了伤。

许多观众看了幕后花絮,纷纷表示这段戏特别有感染力。

原著中两人并没有这样的爱情主线,他们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两个普通人。

剧版把他们的关系改成了“双向救赎”的爱恋,引来了一些书迷的不满。

他们认为这样的改编有点背离了原著的精髓,甚至有“工业糖精”的嫌疑。

但也有观众认为这种改编让故事更有了吸引力,比如那场夏凤华在雨中追车时,背景就是运河渡口的旧船,给人一种特别沉重的宿命感。

对“魔改”的质疑与讨论

剧本改编方面,最受诟病的就是所谓的“魔改”。

编剧赵冬苓把原著中贯穿1901年到80年代的三代人命运,简化成了80年代北漂青年的创业故事。

尤其是“快递站逆袭”的剧情,让很多人认为不符合历史背景。

夏凤华从码头女儿变成快递女王,这样的设定让一些观众觉得有点“悬浮”,毕竟90年代的北京连外卖都没有,哪来的快递站?

不过,编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改编是为了让故事更加集中,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她认为运河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三代人的精神纽带,要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例如,剧中的黑白影像“双时空叙事”,就是为了把历史与现实勾连起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

导演与演员的投入

为了拍好这部剧,导演姚晓峰做了很多努力。

他曾经说过:“运河边的故事,必须泡在河水里拍。

”为了还原真实的水乡生活,剧组在江苏淮安搭了一座“花街大院”。

青石板路、斑驳木船、晾晒的渔网,甚至连墙角的青苔都是人工移植的。

演员们也提前一个月住进当地渔村,进行体验生活。

白鹿跟着船娘学摇橹,欧豪在码头扛了三天麻袋,胡军更是晒成了古铜色的“老船工”。

特别感人的一幕是,胡军在拍摄第一天看到高架桥时,站在甲板上哽咽:“我爹那辈人,运河就是命。

到了我这儿,高速路一修,船比人还闲。

”这句即兴台词,最终被剪进了正片,成了全剧第一个泪点。

运河不仅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时代背景与角色塑造

运河故事并不只是背景,它贯穿了三代人的命脉。

王学圻饰演的船工老爷子,总是说“水里能照见祖宗的脸”。

胡军饰演的中年船老大,固执地守着破船,不肯卖铁锚。

欧豪饰演的谢望和,最大的童年阴影就是父亲逼他背《漕运史》。

这些细节大多来源于编剧赵冬苓采风时的真实故事。

当年遇到一位老船工,他家里供着“河神牌位”,儿子却在北京送外卖,老船工说“运河养人但留不住人”,赵冬苓记住这句话整整三年。

这些真实的见闻,成为了剧中人物塑造的重要素材。

白鹿所饰演的夏凤华白天是雷厉风行的快递站“夏姐”,晚上则蜷缩在6平米的隔断间吃泡面。

在一场戏里,她因为帮客户垫付运费被扣工资,蹲在马路边哭泣,突然抓起手机打回老家:“妈,北京的地铁真挤啊……”导演没有喊卡,这段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最终保留在了片中,有群演回忆,当时围观的路人以为真有人崩溃,差点要报警。

还有翟子路饰演的邵星池,这个怀揣音乐梦的男孩白天在琴行打工,晚上去酒吧驻唱,却被客人逼着唱《求佛》。

镜头一转,看到他攥紧话筒,特写里虎口结着厚厚的茧。

编剧埋了个细节,他的吉他始终缺根弦,暗喻北漂人“永远凑不齐的理想”。

老戏骨飙戏

年轻人在都市沉浮,留守运河的老一辈则贡献了全剧最厚重的表演。

萨日娜饰演的奶奶,虽然台词不多,但每个眼神都传递了时代的无奈。

儿子要卖船,她默默把祖传的罗盘埋进米缸;听说孙子在北京买房,她连夜纳了二十双鞋垫,却只淡淡地说:“路远,费脚。

”拍摄时,萨日娜要求道具组在鞋垫上绣“步步稳”,三个字歪歪扭扭,因为角色是文盲。

观众或许没注意到这些小细节,但她的用心让角色更立体真实。

李乃文和童蕾饰演的中年夫妻线同样精彩。

这对靠卖早点为生的夫妻,一个偷偷报名网约车考试,一个悄悄接裁缝活,彼此隐瞒又心疼。

最动人的是雨夜里,李乃文发现妻子藏的降压药,童蕾慌称是维生素,两人吃着咸菜喝粥,默默不说破。

这样的细节取自编剧采访时真实事件,一个跑外卖摔断腿的丈夫硬说是打球崴的,中国人就是这样,越难的时候越要体面。

这部剧被一些观众批评“节奏慢”,但更多人喜欢这种“浸入式”的观感。

白鹿骑着电动车穿过北京霓虹;胡军摩挲船桨的老茧;萨日娜望着运河点燃一炷香,镜头里叙述的不止是个故事,那是世代人寻找归宿的足迹。

在这个追求“快餐文化”的时代,《北上》像运河一样缓缓流淌,提醒我们有些根脉,终究要逆流而上才能寻回。

也许年代剧从不是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00后看到父辈青春、80后重温对未来的热血激情的时空穿梭机。

正如剧中的那句台词:“北上不是逃离,是替故乡看看未来的模样。

”你觉得,这种“魔改”是毁了还是成就了经典呢?

欢迎你来说说看。

0 阅读:5

像素诗稿

简介:像素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