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的咖啡馆总在黄昏时分迎来最后一批客人。玻璃橱窗映着对面写字楼的霓虹,冷色调的光晕与暖黄的吊灯在空气中交织,像两股永不交汇的暗流。
她习惯坐在靠窗第三张桌子。黑色羊绒围巾垂落在椅背,随着拿铁杯沿的雾气轻轻晃动。这是她连续第七天在这个位置点单——双份浓缩,不加糖,杯垫永远压着张泛黄的明信片。
直到某个雨夜,他推开了旋转门。
雨水顺着他的伞骨滴落成线,深灰色大衣下摆沾着泥渍。他径直走向吧台,却在瞥见她桌角明信片的瞬间顿住脚步。那张印着阿尔卑斯山雪景的卡片,边缘被折痕切割出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与他西装内袋里那张残缺的卡片如出一辙。
"要等水加热吗?"她突然出声,指尖轻点桌面。他这才注意到她面前的马克杯,杯身印着褪色的登山队徽章,与他背包上的图案完全重合。
两人的对话从登山绳的承重标准开始,逐渐漫延至勃朗峰的云层厚度。当他说起三年前在冰裂缝中丢失的保温毯时,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扎着红绳的布袋,倒出几片银色铝箔——正是那种能反射体温的应急毯。
"在慕士塔格峰见过你。"他指着她围巾上结痂的冰晶,"那天下着干雪,你背着受伤的队员往C1营地挪。"她睫毛颤动的频率突然加快,杯中的咖啡早已凉透,表面凝结的奶沫却保持着完美的漩涡状。
他们开始用摩尔斯电码在杯垫上交谈。她用咖啡渍标注经纬度,他用铅笔尖勾勒等高线。某个无风的清晨,她发现自己的明信片背面多了一串数字——是气象站记录的海拔8000米处的风速,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直到某天,她的座位空了三周。他依旧每天来买双份浓缩,杯垫下压着新的谜题:半张火车票残片、登山扣的磨损度分析、以及用六种语言写成的"等待"。
当第21个谜题揭晓时,橱窗外的梧桐树已落尽最后一片叶子。他站在收银台前,将两枚嵌着冰岩标本的铜钥匙推过玻璃台面。其中一枚钥匙齿纹间卡着半片枫叶,叶脉的走向与她围巾上的刺绣完全吻合。
此刻咖啡馆的暖气开得很足,但他的手指依然泛着青白。"明信片背面的数字,是珠峰大本营的海拔高度。"他解开大衣纽扣,露出锁骨下方淡粉色的疤痕,"三年前救我的人,应该也见过这个。"
玻璃门忽然被撞开,寒风卷着雪花灌入室内。她裹紧围巾快步走入雨幕,羊绒纤维间残留的咖啡香与雪粒碰撞出清冽的响声。街角的红绿灯交替闪烁,她终于看清那串数字的真正含义——不是海拔,而是某个登山日志的页码,记录着两人共同经历过的暴风雪。
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长又缩短,最终在某个十字路口重叠成完整的圆。他们同时摸出口袋里的铜钥匙,发现齿纹间藏着的枫叶,拼合后竟是一幅未完成的登山路线图,终点坐标指向北极圈内某个废弃的气象观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