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力推“保险精英剧”背后:中国保险业的春天来了?

晓夏说影 2025-04-23 04:05:20

央妈推出电视剧《蛮好的人生》传递出来的信号你接收到了吗?

在《狂飙》《人世间》等现实题材剧集接连引爆社会话题后,央视黄金档推出职场剧《蛮好的人生》。这部由孙俪主演的保险行业剧一播出收视率就突破1.5%,但豆瓣开分仅5.8分,超过70%的观众给出三星以下评价,观众差评几乎是一边倒。

《蛮好的人生》是孙俪挑战新职业的又一次尝试,但这次孙俪挑战“失败”,“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点:

一、出身太高。

剧中的胡曼黎虽是中专出身,但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一个保险界的销售之王,是保险界的佼佼者。胡曼黎的客户投保都是百万起步。对于普通的我们而言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胡曼黎虽然只是一个保险销售员,但她的衣着,她的住房,她的座驾也是价值不菲。

胡曼黎离我们太远了。

《蛮好的人生》这部剧是上层社会的写照,对于普通的我们而言,只能将这部剧当作聊天时的消遣。

这种“保险造富”的夸张叙事,与其说是职场写照,不如说是金融行业的乌托邦想象。

二、人设过假。

剧中的胡曼黎自信附体,正能量爆棚。面对出轨的丈夫,只是象征性挽留两下,没有回应,便想开了?放手了?离婚了?二十年的婚姻没有太纠缠就放下了?这符合人性吗?符合胡曼黎的性格吗?

在胡曼黎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负能量。面临婚姻与事业的双重打击,39岁的胡曼黎居然没有中年危机感,只是一个劲往前跑,连伤心都直接跳过,一笔带过。

人到中年人生遭遇重创,不应该害怕吗?知怕而奋进,人生的套路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最假的还是卖保险。

胡曼黎化身正义使者,虽然贪钱,但取之有道。有悖常理的保险不卖,顾客不正当理由买保险也不卖。为了卖保险,她还化身侦探帮顾客解决家庭矛盾,取得顾客信任。这不又管起了小艾总家事。胡曼黎卖的不是保险,而是情怀。

薛晓舟一个落魄的富二代,有一个为爱成为植物人的妈妈。妈妈躺在医院不要钱?还是因为钱少?可以几年不挣钱也能交上医药费?

薛晓舟也是一个正义的人,一直有自己的原则底线,不挣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但请问在现实生活中,连饭都吃不起,连自己妈妈的医药费都交不起,他都不会向生活低头?

不得不说胡曼黎和薛晓舟的人生情怀只在剧中有,人间无。

这些脱离地气的剧情设计,将保险销售包装成充满理想主义的社会服务工作。

现实中的保险从业者自嘲:“我们要有剧中一半情怀,早该拿下诺贝尔和平奖了。”

央妈推《蛮好的人生》的目的在于什么?

小编猜测有以下几点:

告知大家不要谈保色变。

在平常人家,买保险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保险是一个长期战线,稍不注意就会落在合同圈套里,保险也会打水漂。人们对保险的印象是不好的。对销售人员的态度也不好,觉得每一个来套近乎的保险销售人员看中的都是包里的钱。

而剧里正义的胡曼黎和薛晓舟让我们觉得保险销售里面也有好人。他们不是骗钱的,而是从参保人员的角度出发建议买适合他们种类的保险。

我们可以从事保险销售这个行业。

胡曼黎是保险界的天花板,她也是从底层干起来的,每个人只要肯努力一定会像她一样人生美满。

剧中胡曼黎和薛晓舟第一次分成我们就知道保险的分成也是很可观的。

胡曼黎和薛晓舟做成的第一单保单是100万,他分三次把佣金打给胡曼黎,前两次都是20000元,后面一次转微信。三次合起来,目测胡曼黎能得到25000元的提成,再加上薛晓舟的,100万的保单,至少有5万的提成。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这个剧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在给我们宣传保险这个行业还是很不错的,保险连有钱人都在买,普通人也是可以买的。

结语

剧中设置的多组投保案例颇具深意,这些情节暗合银保监会提出的“保险进万家”工程,用戏剧冲突解构“保险都是骗人”的民间偏见。正如剧中台词所说:”保险不是奢侈品,是人生的安全气囊。”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刻意淡化了传统职场剧的厚黑学叙事。胡曼黎面对丈夫出轨时的体面放手,遭遇同业竞争时的光明磊落,都在构建新型职业伦理范式。这种“职场清流”的塑造,恰与保监会近年整治销售误导、规范行业秩序的政策导向形成呼应。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消费投诉量同比下降28%,行业形象正在艰难重塑。

在人口红利消退的当下,中国保险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央媒通过这部充满争议的行业剧,既展现了国家对保险业的战略期待,也暴露出行业形象重塑的艰难。当屏幕里的保险精英在高档写字楼挥斥方遒时,屏幕外的2800万保险从业者仍在为每个家庭的保障需求奔走。或许正如剧名《蛮好的人生》所暗示的:理想很丰满,但让保险真正成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仍需行业内外共同务实耕耘。

0 阅读:25

晓夏说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