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火作业作为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严格规范的分级管理与审批流程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防线。本文依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对动火作业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梳理。

一、动火作业科学分级,精准把控风险
根据作业场所的危险程度,施工现场动火作业分为三级,部分特殊场景增设特级动火:
1. 一级动火:针对高风险区域,如油罐、压力容器、密封空间等禁火区,危险性较大的登高焊割作业,以及可燃物大量堆积的场所。这类作业火灾风险极高,需重点管控。
2. 二级动火:适用于非禁火区但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临时作业,像小型油箱处理、登高焊割等场景。
3. 三级动火:指在无明显危险的非固定场所开展的低风险作业,例如普通焊接、切割工作。
4. 特级动火(部分规范适用):针对运行中的易燃易爆装置、重大危险源罐区等极端危险区域的作业,需采取最为严格的安全措施。

二、审批流程环环相扣,严守安全底线
1. 申请提交:动火作业前,需填写《动火作业审批表》,详细注明作业时间、地点、内容及安全措施。不同等级的动火作业,申请时间有所区别:一级动火需提前1周,二级提前4天,三级提前3天。
2. 风险评估与方案制定:作业单位要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方案,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如清理可燃物、落实隔离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对于高风险作业,还需提交《作业计划书》,并组织专家评审。
3. 审批层级与责任人:
一级动火: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或主管安全负责人填表,附上安全技术方案,报企业安全部门及消防部门审批。
二级动火:由工地负责人填表,经项目安全员审查后,报企业主管部门批准。
三级动火:由班组填写申请,经项目负责人及总监理工程师审批。

4. 现场核查与条件确认:审批人需到现场查验,确保动火点半径15米内无可燃物,并留存现场照片。同时,检查灭火器材配备、监护人资质及作业人员特种操作证。
5. 动火证签发与时限:每张动火证仅适用于一处作业,需标明动火人、监护人及有效期(一级24小时、二级3天、三级7天)。若超时或作业环境发生变化,需重新申请。

三、作业管理从严从细,筑牢安全屏障
1. “四不动火”原则:无审批不动火、安全措施未落实不动火、监护人不在场不动火、环境异常不动火。
2. 监护职责:每个动火点必须配备专职监护人,严禁脱岗。动火人与监护人不得随意更换。
3. 过程控制:作业过程中需持续监测作业环境,动火中断超60分钟,需重新分析风险并记录。
4. 收尾管理:作业结束后,及时清理火种、撤离设备,并组织三方验收签字。

四、聚焦问题靶向施策,防范安全风险
1. 违规操作高发点:周边可燃物未清理、动火证超期使用、监护人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
2. 技术防控措施:使用接火盆、防火毯等工具隔离火花,严禁对裸露可燃材料直接动火。
3. 处罚机制:无证动火或安全措施缺失将面临罚款,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结语:动火作业分级与审批是施工现场消防管理的核心环节,施工单位务必遵循“一点一证一监护”原则,结合国家规范与地方细则,完善内控流程,从源头上防范火灾事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