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天际线近日被一道特殊的"流星"划破——央视军事频道发布的一段演训视频,展示了轰-6K轰炸机发射新型高超音速武器准确摧毁海上移动靶标的画面。这段时长仅37秒的视频,却在国际军事界引发持续性震荡。
在视频公布的72小时内,美国"罗斯福"号与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编队悄然撤离南海争议海域,转向菲律宾海活动。卫星航迹图显示,两支舰队与海南岛保持的距离较此前扩大400公里,进入关岛基地F-35战机的作战半径。这种位移被解读为对解放军新质战斗力展示的战术回应。
军事分析人士注意到,此次试射的飞行器末端速度突破10马赫,采用钱学森弹道与滑翔机动结合的双模制导。美国导弹防御局评估报告指出,现有"宙斯盾"系统对该型武器的拦截成功率不足15%。更令外界关注的是,靶船被命中时的毁伤效果显示,该弹药可能采用了新型聚能爆破战斗部。
南海岛礁的战略价值在此次演训中尤为凸显。永暑礁扩建后的3000米跑道,使轰-6K机群可在满载状态下实施战斗巡航。配合北斗三号系统的厘米级定位,以及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的目标指引,中国空军已构建起覆盖35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精确打击网络。
法国海军学院的模拟推演表明,若在实战环境下,该型导弹可在12分钟内完成目标锁定到摧毁的全流程。这种作战效率,迫使传统航母编队必须保持至少1500公里的安全距离,实质上重构了西太平洋的海权平衡。
值得玩味的是,五角大楼随后宣布将加速部署"暗鹰"高超音速导弹,但该项目尚未通过最终测试。这种匆忙的应对,折射出中国军工创新带来的战略压力。正如新加坡防务学者所言:"南海正在见证军事科技改写地缘规则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