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遛娃一山,第39山,都江堰周家山山脊大环线

友爱叶子画 2025-04-10 16:16:40

“走的人多了,路就出来了。” 这句话,放在当今的育儿焦虑上,格外扎心。

现在为人父母,真像考了个万能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得精通带娃十八般武艺。

猛推孩子向前冲吧,怕他们小小年纪就没了童真;完全撒手不管,又怕将来被社会毒打。

好不容易盼到个周末,想带孩子去户外撒个欢儿,呼吸点新鲜空气,结果呢?

光是找个能让熊孩子放电的安全地儿,就够家长们掉层皮的。

前阵子,一篇“每周一山遛娃记”在家长圈里传开了,照片里山清水秀,看着挺诱人。

可仔细一琢磨,这“遛娃经济”背后,藏着不少让老母亲老父亲们头疼的事儿。

那篇帖子记录了这位家长带着孩子勇闯都江堰周家山的经历,详细程度堪比专业驴友攻略:GPS定位怎么设最精准、自驾车停在哪里最省力、亲子路线怎么走最安全,甚至连路边窜出的小松鼠都写得活灵活现。

这份细致,必须手动点赞!

但与此同时,也让人忍不住发问:现在的亲子游,为啥搞得跟特种兵拉练似的?

事情是这样的,这家的父母带着娃,挑战了都江堰周家山一条将近十公里的环线徒步,海拔爬升超过四百米。

光听这些数字,就能想象到娃的内心是崩溃的。

更绝的是,为了方便其他家长,他们还精心设计了三种停车方案,力求让每位车主都能找到最佳停车位。

有的家长为了抢到一个理想车位,甚至凌晨就出发。

这哪里是亲子游,简直是父母版的“速度与激情”!

这条“遛娃攻略”之所以能迅速蹿红,正是因为它精准击中了众多家长们共同的痛点。

如今的孩子,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活动空间被压缩得厉害。

想要亲近自然,难度系数直线上升。

好不容易找到一处风景还不错的去处,却发现早已是人山人海。

想要让孩子无拘无束地奔跑,不仅得提前做足功课,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提防各种潜在的危险。

回想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些条条框框?

村头的小河,田埂的泥巴,随便一处都能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

而现在的孩子呢?

周末的时间,被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兴趣班安排得满满当当。

难得有点空闲,想要出门转转,却发现那些未经雕琢的自然之地要么被过度开发,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要么无人管理,安全隐患重重。

就拿周家山来说,帖子中也提到了,沿途缺少垃圾桶,更没有人负责清理。

这位家长呼吁大家“无痕山林”,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

这反映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这片区域尚未完全开发,还保留着相对原始的风貌;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凸显。

游客多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垃圾如何处理?

孩子的安全谁来保障?

这种“非官方”的亲子游线路的兴起,其实恰恰映射出当下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对于逃离城市喧嚣的迫切需求。

但也暴露出当前旅游资源供给与大众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那些老牌景区人满为患,游玩体验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那些未经开发的“野景点”又缺乏安全保障,让家长们望而却步。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某些城市郊外的“网红”草坪,每到周末就挤满了五颜六色的帐篷和野餐垫,草地上遍布着各种零食包装袋和饮料瓶,原本清新自然的草地,瞬间变成垃圾场。

还有一些充满刺激的“探险”路线,吸引了不少寻求刺激的年轻人,然而事故却频频发生,救援难度极大,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日益增长,但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给却明显滞后。

我们需要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自然资源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不仅仅是旅游管理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个难题呢?

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大对现有景区的改造升级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游客承载量,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游玩体验。

其次,鼓励创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但务必避免过度商业化,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再次,加强对那些“非正规”景点的安全管理,设立醒目的警示标识,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尽可能降低安全风险。

最后,大力倡导文明旅游,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让大家自觉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

说到底,带孩子“遛娃”,不仅仅是带他们出去玩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成长,同时也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可持续的成长环境。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需要我们共同守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让孩子们在碧水蓝天之下,真正享受到亲近自然的乐趣。

我真心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带孩子出门游玩,不再需要像打仗一样抢车位,不再需要提心吊胆地担心安全问题,而是可以真正地放松身心,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