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Q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有人说忠孝两难全,有人却说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他是我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三十载没有怨言。
他的父亲离世都不曾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

父子俩亦错过了生平的最后一面。
黄旭华是一个仅靠算盘就能攻克核潜艇核心技术的传奇人物。

2月6日,黄旭华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他付出毕生心血的国家。
享年99岁。
当黄旭华的家人得知他的壮举隔阂被眼泪打散。

一个甲子的风云变幻让黄旭华成为了行走的活字典。
是什么支撑他走到了这条布满“荆棘”的路?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的一个小镇上。
自他有记忆开始父母就是救世主的象征。
他们一辈子都在做着治病救人的工作。

自然也希望孩子们能够接下自己身上的担子,成为保佑一方的医者。
如不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战火连天的特殊时期。
或许黄旭华也会如设想好的那般。

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黄旭华上面还有两个哥哥。
幼时他除了和母亲去教堂做礼拜,学习圣歌。

也常常被二哥带去学堂,做过二哥一段时间的陪读。
然而本着安全考虑。
受环境影响下的黄旭华求学路却并不轻松。

光是完整的念个小学就换了三个地方。
1935年他受到学校老师苏剑鸣的影响。
普通话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思想也逐渐变得更加成熟。

坐在三尺讲台下的黄旭华。
正逐渐以一种更加清晰的视角了解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定位。
为什么中国那么大却要受限于人?

别人想来就来、想炸就炸。
而自己仅仅只是想要读书却要跟着大哥辗转多地。
读书上课都像是在打游击战。

看着满城的烟尘、被毁坏的建筑。
黄旭华做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选择。
他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他要学造船。

起初黄旭华并不明白。
为什么这个看似稳定强大的国家却护不知自己的家人。
带着这个疑惑他向学校的老师寻求答案。

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话落在心里留下了酸痛的印记。
这种感觉刺激的他再也顾不上其他,一心扑到了改变的道路。

1944年仓促毕业的黄旭华。
看着这个已经岌岌可危的“大船”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了桂林。
启程前往国立交通大学。

那里是他心中浮现想法时想到的第一所大学。
然而在途经贵阳的时候。
他还是孜孜不倦的参加了唐山交通大学的招考。

后黄旭华启程前往重庆大哥打工的工厂暂为落脚。
却因故无法返回而错失唐山交通大学的入学时间。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他还是幸运的留在了当地。
在为战区流亡大学生设立的先修班学习造船的课程。
1945年黄旭华如愿来到了国立交通大学。

在这里不仅课业上有了更加丰硕的成绩。
也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了宝贵的思想启发。
黄旭华不仅有高大的志向。

生活中也是一个情趣斐然的进步青年。
在学校的时候闲暇时他和好友一起编排舞蹈剧。
他们通过歌舞、短剧的形式来宣传新的思想。

1958年不仅启动了“两弹一星”,核潜艇的研发也被提上了日程。
本着合作共赢的长期发展。
我们也曾向合作伙伴寻求技术帮助,却被傲慢的拒绝。

至此我们就有了一个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个技术的誓言。
也正是这句话支撑了黄旭华一个个不眠的日夜。
同年一个29人的造船技术队组建成功。

黄旭华也因为工作出色被秘密调往北京工作。
出发时也仅仅被告知要因公出差。
他甚至还来不及给家里通口气、报句平安。

就一脚踏入了国家的核心领域。
苏联的专家转身就走。
我们只有一群对核潜艇一无所知的愣头青。

他们背井离乡隐在人群后,渐渐的和家人离了心变得生分。
而黄旭华这个曾被父母挂在嘴边的儿子。
也让他们成为了周围人“嘲笑”同情的焦点。

那些无法明说的交谈、无法侍奉父母的愧疚,父亲离世的遗憾。
也随着时间的追赶开出了一个名为梦想的花骨朵。

29人的队伍中大多都是海军部队的代表,他们不懂核潜艇的制造。
而作为技术方面的骨干受邀的黄旭华。
当时也仅仅只是接触过苏联的一些常规潜艇。

黄旭华看不到前路的方向。
但他的内心却是前所未有的平静。
他从未有过与梦想距离这么近的时候。

哪怕这条路注定不顺遂。
骑驴找马黄旭华他们只能从最基础的文献搜集入手。
从各种国外的报刊中甄别、筛选。

拼凑出一个模糊不清的核潜艇轮廓。
尽管这些都是来自各地最为优秀的同志仍然不可松懈。
他们需要反复确认每一个步骤的绝对准确。

好在,他们也不是孤木行舟。
很快就有人为他们送来了带回的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玩具。
黄旭华像是抚摸爱子一般将其一一拆卸。

这才确定了图纸的真实可靠。
这次的拆卸工作也让黄旭华等人战力十足。
黄旭华认为核潜艇并没有自己想象的神秘。

然而我们都知道。
他轻飘飘的话语背后藏着多少难言的心酸和失意。
没有计算机那就人力去算。

黄旭华他们就这样分组拿着一把算盘记录每一组数据。
不一样就重新来过,竟也掌握了核心的数据。
30年的亲子分离在此刻得到了慰藉。

黄旭华终于对得起父母的教诲。
身边也始终有爱人的支持与陪伴。
黄旭华一头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而有些人自喻不凡,冠冕堂皇的说着科学无国度的言论。
却忘了自己来时的路。

环球时报(送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99岁人生,热血难凉2025.02.07)

上游新闻(弃医从工、白手起家、30年隐姓埋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2025.02.07)

极目新闻(黄旭华院士曾隐姓埋名30年没回家,当母亲得知真相泪流满面,劝其他子女别怪“老三”不孝2025.02.07)

央视新闻(痛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逝世2025.0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