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67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排便突然变了,可能不是吃坏肚子,而是肠癌在敲门。”
别以为肠癌离你很远,它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前几位的癌症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中国癌症报告》数据,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超过55万人,死亡人数超过28万。这不是少数人的病,这是很多人都可能面对的隐形杀手。

而它最可怕的地方,不是难治,而是——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其实,身体早就给了我们很多信号,尤其是在排便这件事上。
排便突然变了,警惕是肠癌的信号很多人以为便秘、腹泻只是吃坏肚子,其实长期排便习惯的改变,是结直肠癌最早的信号之一。排便变细、次数增加、排不干净、带血……这些都不是小事。

肿瘤在肠道中生长,会逐渐堵塞肠腔,导致大便形状变细;同时也会刺激肠道,引发腹泻或便秘交替;甚至破溃出血,出现血便或黏液便。
如果这些变化持续超过两周,就应该立刻去医院检查。
血便≠痔疮,别再自己吓自己,也别自我安慰很多人看到便血第一反应是“痔疮又犯了”,但肠癌早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血便。

区别在于,痔疮的出血是鲜红色、滴状,通常附着在大便表面;而肠癌的出血则更可能是暗红色、混杂在粪便中,或者和黏液混合。
最关键的是,痔疮一般不会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但肠癌会。别自己在家做“医生”,一拖可能就是晚期。
腹部隐痛、腹胀,别当成“吃多了”肠癌早期还可能出现下腹隐痛、腹胀、总有想排便的感觉,但又排不出来。很多人把这当成“消化不好”或者“吃撑了”,于是吃点消食片就过去了。

但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没有明显饮食诱因,吃药也不见好,那就不是简单的肠胃问题,很可能是肿瘤在肠道里“打架”。
特别是老年人、50岁以上人群、有肠癌家族史人群,更要警惕。
体重突然下降,不饿也瘦,警惕肿瘤“偷吃”营养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胃口还不错,却越来越瘦,这是肠癌的典型征兆。肿瘤细胞为了“生长”,会大量消耗人体营养,就像体内多了个“寄生虫”在偷偷吃饭。

而且,肠道肿瘤还会破坏吸收功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当你没节食、没运动,却持续掉秤,千万别觉得是“减肥成功”了,赶紧查一下。
贫血、乏力,别总归咎“上火”或“累”肠癌早期可能慢性失血,尤其是右半结肠癌,出血不易察觉,但日积月累会引发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头晕、注意力下降。

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误以为是“气血不足”,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血常规一查就能知道是否贫血,发现异常要立刻进一步检查肠道。
为什么这些症状早期都不明显?因为肠癌的潜伏期太长了!从一个小息肉发展成癌症,可能需要5到10年。这段时间,症状轻微,很多人不会重视。

根据美国癌症学会研究,大部分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而早期发现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差的不是药,而是发现的时间。
肠癌越来越年轻化,不是“老年病”了别再以为肠癌是“老年人才得的病”。根据《柳叶刀肿瘤学》2024年发布的研究,全球年轻人(20-49岁)结直肠癌发病率近十年增长了两倍。

国内数据也显示,30岁以下结直肠癌患者占比逐年上升。饮食结构变化、久坐、熬夜、缺乏运动,是主要诱因。你以为的“便秘”、“痔疮”,可能是年轻人的“第一癌”。
早筛是关键,别等身体喊“救命”才检查肠镜检查是发现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金标准。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其实整个过程不过十几分钟,做一次能保十年平安。
国家卫健委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到40岁开始筛查。

别觉得没症状就不用查,真正的危险,是“无症状”。
写在最后:这4种表现,身体已经在“报警”了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超过两周
血便、黏液便,颜色异常
腹痛腹胀、总想排便
体重下降、贫血、乏力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不要估摸、不拖延,别让“早期癌”变成“晚期命”。
参考文献:①.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2[R].国家癌症中心,2022②.张伟,李海.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及死亡情况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