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924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今天是四月的最后一天,聊聊尿酸高的本质,湿热蕴结、瘀血阻络,即使尿酸高的致病因素,也是痛风疾病的病理产物。
按照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的认知:
所以痛者,湿痰死血留结而不通也。
这个意思说,痛风的痛,还是体内有痰湿瘀血痹阻经络,不通则痛。所以古中医称痛风为痹症,痹者,闭也,郁闭不通,所以作痛。
如果按照清代医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的观点:
久痹不愈,必有湿痰败血郁滞经络。
所以长期尿酸高,或痛风反复发作多年,体内必然会有湿热蕴结,瘀血痹阻经络关节的瘀滞不通的病机存在。

那么这些有形无形的湿热瘀血是怎么来的呢?
源于脏腑亏虚。
脏腑亏虚,水液运化(脾胃)、气化(肾)失常,湿浊内生,湿性黏腻重浊,喜附着在体内其他组织,湿蕴久生热,湿热合邪为患,湿热稽留不行,导致气行不畅,气滞则血行缓慢或郁阻,瘀血由此而生。
所以基于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尿酸高的人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开始,体内邪气从单一的湿浊,发展到湿热,进而是痰湿,再就是中后期的湿热痰瘀多邪胶着的复杂状态。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在痛风或尿酸高的患者当中,痰瘀互结的往往要多于湿热蕴结或瘀血阻络的证型。
为什会导致这种情况呢?

究其原因,痰瘀来源于血水,所以血水和痰瘀可以互化的。从形态上看,血水都属于液体物质。从功能上看,二者都有滋养濡润的作用。从属性上看,血水都属于阴。生理上二者可相互补充,病理上可让痰瘀相互影响。
其中道理也可以从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的记载理解: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
所以湿浊痰饮可导致瘀血,反过来,瘀血也能转化为痰浊湿邪。
如果从痛风疾病的角度来分析,痛风从湿浊开始,接着湿热蕴结,进而浊久成瘀,或瘀血阻络,津液内停,停久化热,热郁为毒,湿热都可导致痰瘀互结,湿浊瘀血深入骨节骨质,则可导致痹症。
所以,痛风尿酸高的病理物质湿热痰瘀,来源于患者脏腑亏虚。
治疗呢,清热祛湿化痰祛瘀,无非是解决体内已有之邪。要想尿酸高不反弹,杜绝湿热痰瘀再生,治本的方法还是要调理脏腑代谢,只要脏腑功能正常,痛风疾病自然和你没关系。
具体如何治疗,明天的科普接着分享。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24年第5期《 黑龙江中医药杂志》王新伟等文章《隋淑梅教授治疗痛风病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