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制订了一项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绝密战争计划,却因一场堪称荒诞的失误,直接被记者曝光于世。2025年3月24日,《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堡披露,他被意外拉入了一个由美国国家安全高层官员组成的Signal群聊,群里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即将对胡塞武装发动的空袭细节。就在高层官员结束聊天后不久,戈德堡直接转手把美军制订的作战计划刊发了出去,瞬间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情的起因简单得令人瞠目结舌。杰弗里·戈德堡在3月11日收到一条来自疑似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的入群邀请,随后被加入一个名为“胡塞PC小组”的18人群聊。这个群里汇聚了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副总统万斯、中央情报局局长拉特克利夫等重量级人物。戈德堡回忆,他在群聊中目睹了完整的作战计划讨论,甚至在美军空袭行动开始前两小时,就已知晓了所有细节。如此机密的信息,竟因“拉错人”这样低级的错误暴露给了一名记者,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更讽刺的是,白宫在事发后不得不承认这一失误,并紧急启动调查,试图挽回局面。
然而,这场泄密的后果远不止于此。戈德堡迅速将此事写成文章刊登在《大西洋月刊》上,标题直白而震撼:“美国绝密战争计划,居然这样泄露了”。文章一经发布,立即在美国政界和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共和党与民主党迅速展开激烈争论,前者指责政府管理无能,后者则质疑特朗普政府高层的职业素养。舆论哗然之际,也门胡塞武装的发言人通过半岛电视台回应称:“美国的计划暴露无遗,他们的威胁不过是纸老虎。”这番表态不仅展现了胡塞的底气,也让人不禁思考:美国如此漏洞百出的运作,怎能震慑一个久经战火的武装组织?
事实上,这起事件暴露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深层问题。使用商用加密应用Signal讨论绝密军事计划,本身就令人费解。Signal虽然以安全性著称,但终究不是军方专用的保密通信工具。更何况,群聊中误拉一名记者,这种操作失误简直堪称“业余”。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前官员汤姆·卡尔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流程和纪律的全面崩塌。”他指出,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国防和情报部门的改革力度空前,许多资深官员被替换,新团队缺乏经验和默契,导致类似低级错误频发。这次泄密,不过是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泄密内容本身也值得深究。据戈德堡披露,群聊中不仅有具体的空袭时间和目标,还夹杂着美国高官对欧洲盟友的轻蔑言论。某位官员在讨论中抱怨:“欧洲佬只会拖后腿,根本指望不上。”这种内部撕裂的态度,无疑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威信。胡塞武装显然抓住了这一点。他们的领导人之一穆罕默德·阿里·胡塞在3月25日发表讲话,嘲讽道:“美国连自己的秘密都守不住,还想让我们害怕?”言语间充满了对美国军事威胁的不屑。

当然,胡塞的强硬并非空穴来风。自2014年以来,这支由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在也门内战中屡屡展现出惊人的韧性。面对沙特领导的多国联军长达数年的空袭,他们不仅没有崩溃,反而逐步掌控了也门北部大片领土。据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截至2024年底,胡塞武装控制了也门约30%的土地和70%的人口。他们的武器库也在伊朗的援助下日益精良,从最初的简易火箭弹升级到无人机和弹道导弹。2025年1月,胡塞武装用无人机袭击了红海的一艘美国货轮,显示出其对美军后勤线的威胁能力。正因如此,美国才急于制订打击计划,试图遏制其扩张势头。
然而,美国的计划还未实施,就已因泄密而蒙上阴影。更糟的是,这场风波让胡塞武装获得了心理优势。军事专家詹姆斯·霍华德分析称:“胡塞的核心策略是拖延和消耗,他们并不追求速胜,而是要让对手疲惫不堪。泄密事件无疑给了他们更多信心,让他们相信美国并非不可战胜。”事实上,胡塞武装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调整了军事部署,加强了对萨那和荷台达等关键地区的防御工事,显然已做好应对空袭的准备。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正是他们能在乱局中屹立不倒的关键。
实际上,泄密事件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国际层面。美国的盟友们对这一失误反应不一,但普遍感到不安。英国《卫报》评论称:“如果连绝密计划都能如此轻易泄露,谁还敢信任美国的领导力?”法国外交部则私下表示,已重新评估与美国在红海地区的联合行动计划。与此同时,伊朗抓住机会加大对胡塞的支持力度。据路透社报道,3月25日当天,伊朗革命卫队向也门秘密运送了一批新型无人机,试图借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美国的这次失误,无形中为对手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为如此,美国国内的批评声浪也愈发高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杰克·里德公开表示:“这是我见过的最离谱的泄密事件,国防部必须彻查责任人。”与此同时,一些共和党议员则将矛头指向白宫,指责其“过于依赖非专业团队”。更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事件可能成为2025年中期选举的热门话题,进一步加剧美国的政治分裂。然而,无论责任归于谁,事实已无法改变: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因一场低级失误而功亏一篑。
所以,胡塞武装的不惧态度并非无稽之谈。他们的底气,既来自自身的战斗力,也来自对手的失误。美国计划中的空袭原本旨在摧毁胡塞的导弹发射点和指挥中心,但如今这些目标的具体位置已被曝光,胡塞完全有时间转移或加固防御。更重要的是,泄密事件让美国失去了突然袭击的战略优势。军事历史学家迈克尔·伯利指出:“现代战争中,情报和 surprise 是制胜的关键。美国这次等于自断一臂。”胡塞显然深谙此道,他们的宣传机器迅速运转,通过社交媒体向支持者传递“美国不可怕”的信号,进一步巩固了内部士气。
即便如此,美国并未放弃对胡塞的军事压力。白宫发言人在3月25日表示:“我们将继续打击胡塞武装,保护红海航线的安全。”然而,这番表态在泄密风波后显得有些底气不足。美军中央司令部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美国已在也门执行了超过50次空袭任务,摧毁了胡塞约15%的军事设施。但这些行动并未显著削弱胡塞的作战能力,反而激化了其反美情绪。2025年2月,胡塞武装成功击落一架美军MQ-9无人机,损失价值约3000万美元,这无疑是对美国军事威慑力的又一次挑战。

诚然,美国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胡塞武装的背后,是伊朗在中东的战略布局,而伊朗又是我国和俄罗斯的重要合作伙伴。据外交部数据,2024年我国与伊朗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50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这意味着,中东局势的任何动荡,都可能牵动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地缘利益。美国若执意加大对胡塞的打击力度,势必引发伊朗的强烈反弹,甚至可能导致红海航线彻底瘫痪。届时,全球油价恐将飙升,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难免受到波及。
除此之外,美国内部的混乱也让其对手看到了机会。泄密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一次记者会上调侃道:“美国连群聊都管不好,还想管中东?”这番话虽带有嘲讽意味,却点出了一个事实:美国的战略信誉正在下滑。而胡塞武装则借机向阿拉伯世界喊话,宣称自己是“抵抗西方霸权”的先锋。这种叙事在中东地区颇有市场,尤其是在巴勒斯坦问题久拖不决的背景下,胡塞的立场更容易赢得民心。
当然,美国并非没有反击之力。其军事实力依然全球领先,海军在红海部署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足以对胡塞构成致命威胁。据美国国防部统计,2024年美军在红海拦截了胡塞发射的87枚导弹和33架无人机,显示出其强大的防御能力。然而,军事力量的优势并不能完全弥补战略失误带来的损失。泄密事件让胡塞提前获知了美国的意图,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游击战术规避正面冲突,继续消耗美军的资源和耐心。
而胡塞的不惧,还源于其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他们深知,美国不可能在也门投入大规模地面部队,因为那将重蹈当年伊拉克战争的覆辙。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2024年有63%的美国民众反对在中东开启新的地面战争。这种民意压力,迫使美国只能依赖空袭和无人机行动,而这些手段对胡塞这种分散化、地下化的武装组织效果有限。2015年至2023年,沙特联军在也门投下超过27万枚炸弹,却未能消灭胡塞,反而让其越战越强。如今,美国若重走老路,结局恐怕不会有太大不同。
而且,胡塞的生存之道还在于其灵活的外交策略。除了伊朗的支持,他们还与索马里、厄立特里亚等红海沿岸国家保持联系,试图构建一个反美包围圈。据《经济学人》分析,胡塞控制的荷台达港已成为红海地区的重要走私枢纽,每年为他们带来约2亿美元的收入。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武器和招募士兵,确保其长期作战能力。面对这样的对手,美国的空袭计划即便成功实施,也很难从根本上动摇胡塞的根基。
但是,美国的失误并不意味着胡塞已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的军事力量毕竟有限,且长期依赖外部援助,一旦伊朗因国际制裁或内部问题减少支持,胡塞的处境将变得艰难。此外,也门内部的部落矛盾和经济崩溃,也可能削弱胡塞的统治基础。据联合国数据,2024年也门有24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占总人口的80%。胡塞若不能解决这些民生问题,其民心支持恐将动摇。
而是,美国若能吸取教训,改进情报管理和军事决策流程,仍有机会扭转局面。泄密事件虽是耻辱,但也暴露了问题所在。只要美国能重拾纪律和专业性,其对胡塞的打击依然具备压倒性优势。然而,这需要时间和政治意志,而这两者恰恰是当前美国最稀缺的资源。特朗普政府面临的内外压力,注定会让其在中东政策上捉襟见肘。

事实上,胡塞的不惧,更像是一种心理战。他们通过高调回应泄密事件,试图塑造“以弱胜强”的形象,从而赢得更多外部支持。然而,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美国的后续反应。如果美国能迅速调整策略,以雷霆手段实施打击,胡塞的信心或许会迅速瓦解。反之,若美国继续深陷内耗和失误,胡塞的嚣张气焰只会愈发旺盛。
实际上,这场博弈的胜负,远未到盖棺定论之时。美国虽因泄密失分,但其综合国力依然无人能敌。胡塞虽暂时占据舆论上风,但其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关键在于,美国能否从这次失误中吸取教训,重塑其在中东的威慑力。而胡塞能否将眼前的优势转化为长期的战略资本,也是一个未知数。
因为这场泄密风波,中东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我国作为全球大国,自然也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外交部发言人在3月25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希望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这不仅是对和平的呼吁,也是在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利益争取缓冲空间。中东的任何动荡,都可能波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稳定,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布局。
所以,这场由一场乌龙引发的危机,既是美国的尴尬,也是胡塞的机会。美国的绝密计划被记者捅出,固然让人啼笑皆非,但胡塞的不惧态度,也绝非单纯的虚张声势。双方博弈的背后,是中东权力格局的重组,是大国与小武装之间的较量。未来走向如何,取决于美国能否痛定思痛,也取决于胡塞能否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窗口期。
信息来源
《大西洋月刊》杰弗里·戈德堡文章,2025年3月24日美国白宫声明,2025年3月24日半岛电视台胡塞武装回应报道,2025年3月25日路透社关于伊朗无人机运输的报道,2025年3月25日《经济学人》关于胡塞武装经济与军事能力的分析,2024年12月美国国防部中央司令部空袭数据,2024年全年联合国也门人道主义危机报告,2024年我国外交部记者会发言,2025年3月25日英国《卫报》评论文章,2025年3月25日皮尤研究中心美国民意调查,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