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社会百态19-从历史的角度看缺失心理造成的炫耀悲哀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165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5 分钟)
前些时日,遇见了一位久违的老友,老友在一家十分内卷的企业里工作,他讲到,企业天天给他们强调,要提高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大家一定要团结。然后他一边喝茶一边默默地说:“其实,就是因为大家相互之间不团结,关系质量也不好,才会天天提。”

乾隆懂艺术吗?
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似乎唤醒了人沉睡在内心深处的哲理。没错啊,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何当初就没有想到呢?
“人,越是强调什么,其实就越是缺失什么。”
这不算什么名人名言,这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
·日日学,时时学
然后省愚便接着与老友闲谈,老友继续讲:
“每周都会给一堆学习资料,让我们在沉重的工作负担下同时学习,学习完了还要考试。”
“学这些东西根本没有意义,还天天强调,日日学,时时学。”
“他们到底要求咱们学这个的目的是什么,我也不清楚,总感觉他们很心虚,但是我也具体说不出他们在心虚什么,或许他们在进行服从测试吗?”
“天天让人坚持团结,增强自信,说明大家不团结,之所以不团结才会强调团结;说明他们心里也没有自信,因为不自信才会强调自信。”
省愚不曾开口,便缓慢地听老友诉说他的所见所闻,并不时竖起大拇指以表示内心的认可。
·自诩十全老人的弘历
说到这里,作为一个历史类的博主,便不得不讲述一下,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还是个皇帝,但是他就是典型的通过服从性测试进行强调和炫耀,来展现自己真正缺失的典范。此人便是两百二十六年前才去世的乾隆帝-弘历。
诚然,乾隆帝有着不错的艺术功底,但是,由于他内心中极度渴求展现自己艺术细胞的特质,导致他的存在最终对于艺术品本身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很想知道,这种石像一般会立在哪里?如果您知道,千万躲着走
其人好诗、书、画,作品极多,号称作诗多达四万首,实际有人计算过,其一生作诗总共38630首。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他活了87岁4个月又12天,算是21个闰年,其总共活了31908天。这还不算上他小时候不会写诗和太老了写不动诗,即便如此,他自打生下来第一天就开始写,一天写一首诗,这都写不完38630首。所以,基本上也能猜到他写的那算是什么诗了,如果他写的那也能算诗的话,那么他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如今的大众史观,不少朋友会嘲讽李后主或者宋徽宗好诗书礼乐,似乎人们忽略了,中国历史上最是喜欢在人前炫耀自己文学天赋的皇帝是乾隆,然而,他本身根本毫无半点文学天赋。
再者,其作品多采用“御题”做题跋。紫禁城宫殿内绝大部分的匾额,楹联,亦是出自其御笔。乾隆有在宫中收藏的名家书画上题诗用印的嗜好,但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原作品的艺术价值。像东晋书法大师王献之的作品《中秋帖》就被乾隆帝盖了很多印,对其艺术价值是很大的损害。
咱们仔细想来,您都这样了,是不是应该低调点呢?人家乾隆可不,不但不低调,还要高调地给自己邀功。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乾隆亲自撰写成《十全武功记》,自诩为“十全老人”。命人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十全武功”具体所指,在此就不赘述了,本质上就是强行凑数。
综观十全武功各役,承认当中有力战保卫清朝疆土完整者,但亦有消耗巨大而收获极微欠实际军事价值之举。主流史观认为十全武功之说以名过其实,夸大乾隆帝武功者较多。

佟十全
咱们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思考,乾隆为何要强调自己的所谓“十全武功”?为何天天不务正业,写着本质上一点都不通顺的所谓“诗歌”?为何没事就喜欢毁掉古董字画,不停地通过盖章去呈现自己的存在感?省愚思忖良久,也不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公元1799年2月7日,乾隆总算归西了,他一死,替他做了半辈子挡箭牌的和珅就倒了,华夏大地上再没有这样一对极品的君臣。
不知道彼时乾隆是否喜欢拿着自己写的那些诗歌让大臣们学习,如果谁能穿越回去,探探虚实,还请回来告诉咱们。历史,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