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又有新动作了!2025年刚开年,一项名为DRG/DIP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式落地,这本是控制医疗费用、减少过度治疗的好政策,却意外让一款火了十年的保险产品——百万医疗险陷入“熄火”危机。曾经人手一份的“网红保险”,如今被贴上“鸡肋”标签,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说百万医疗险,绝对是过去十年保险界的“顶流”。几百块保费能报销上百万医疗费,价格亲民又实用,市场占比一度超过九成。但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一纸文件,让形势急转直下。新规要求医院按病种“打包收费”,比如治肺炎统一标价1万元,医院花5千治好能赚5千,花1万5就得亏本。这种“一口价”模式逼着医院精打细算,进口药、高价检查能省则省,直接导致两个结果: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自费药更难报销。
这对依赖住院报销的百万医疗险简直是双重打击。原来设计的1万元免赔额,在医疗费普降后更难达到;医院改用平价药,患者想用好药只能自费,但百万医疗险大多不保院外购药。南开大学专家朱铭来直言:医疗费整体下降,百万医疗险的补充作用自然减弱。有患者吐槽:“去年做手术还能报销3万,今年同样的病,住院费被DRG卡在8千,连免赔额都没够着。”

不过,行业内部对百万医疗险的未来看法不一。一派认为应该“降价求生”,把年保费砍掉三成,专注解决基础医疗支出;另一派主张“升级打怪”,拓展特需门诊、外购药等高端服务。事实上,已有保险公司开始行动,比如某知名产品新增“不限疾病、不限场景”的外购药报销,直接把保障场景从住院拓展到门诊。这招确实聪明——既然医院开不出高价药,就让患者去外面买,保险来买单。
转机还出现在今年3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启动商保药品目录建设,计划把医保外的抗癌药、进口药纳入不同险种的报销范围。简单说,未来百万医疗险可能专门对应B系目录,涵盖特定自费药。这意味着,即便DRG限制医院开药,患者也能通过商保目录获得救命药,保险公司则通过精准控费实现双赢。

这场改革风暴中,中高端医疗险意外成为受益者。这类产品本就覆盖特需病房、海外就医,正好承接了追求优质医疗资源的人群。但精算师提醒,部分公立医院特需部也开始试点DRG,高端医疗的“自由诊疗”优势可能缩水。看来没有哪款保险能高枕无忧,关键还是看产品能否紧跟政策变化。
站在2025年这个节点回望,百万医疗险的遭遇印证了保险业的铁律:没有永远的热销产品,只有与时俱进的生存智慧。DRG改革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百万医疗险的短板,也倒逼行业创新。普通老百姓要做的,就是看清保障需求:基础版选降价后的百万医疗,追求好药好服务选中高端产品,多重保障才能应对医疗市场的风云变幻。
本文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25年4月3日报道《火了十年的百万医疗险被“唱空”了》,数据来源包括方正证券、海通证券研报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方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