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福建泉州,蝉鸣声穿过红砖古厝的燕尾脊,落在青石板路上蹦跳的小女孩肩头。
徐甜甜的童年被闽南建筑特有的“出砖入石”包裹——斑驳墙体里镶嵌的碎瓷片在阳光下闪烁,长辈们指着雕花门楣讲述家族百年迁徙史。
这些浸润着时光痕迹的建筑,成了她最早的启蒙老师:“原来每一块砖都在说话,只是我们没学会倾听。”
16岁保送清华建筑系的喜讯传来时,村里人敲锣打鼓送走这位“文曲星”。可站在清华园里,她却被玻璃幕墙折射的冷光刺痛双眼。
图书馆里那些西方建筑典籍堆成山,教授们反复强调“现代性=去装饰化”,但徐甜甜总想起老家天井里随四季变换角度的光影戏法。
大二那年,她偷偷把闽南“五间张”民居的通风原理写进课程设计,却被批注“乡土元素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这份评价像根刺扎进心里,却在多年后化作她颠覆西方建筑话语权的利刃。
2001年站在哈佛设计学院演讲厅时,这个中国女生再次成为异类。
当教授展示鹿特丹方块屋案例,她却举手发问:“为什么现代建筑非要像外星来物?中国村落里延续千年的生态智慧不值得研究吗?”
满堂哄笑中,她攥紧了从家乡带来的红砖碎片。
破砖头的文艺复兴:在乡土废墟里寻找未来密码“徐建筑师,我们村祠堂都快塌了,您看这破砖烂瓦还有救吗?”
2006年浙江松阳陈家铺村,老支书蹲在坍塌的土墙边抽烟。徐甜甜弯腰捡起半块刻着“光绪年间”的砖头,眼睛突然发亮:“这些不是废品,是时间胶囊啊!”
三个月后,这座明代红糖工坊在她的改造下重生:坍塌的墙体变成镂空光影墙,锈蚀的熬糖铁锅化身艺术装置,村民看着祖传的制糖工具被嵌进玻璃地面,颤声说:“这是把老祖宗的手艺供起来啊!”
这种“微创手术式”改造迅速引发争议。同行质疑:“用破砖头做建筑也能叫创新?”
开发商嘲笑:“农村项目能挣几个钱?”但徐甜甜带着团队扎进深山,在福建土楼里测量夯土墙的厚度,在徽州老宅记录穿堂风的路径。
她发现,中国传统建筑早就藏着应对气候危机的答案——赣南围屋的循环水系比当代海绵城市早诞生六百年,闽南红砖的孔隙率完美适配亚热带湿度。
在浙江黄岩废弃采石场,她用爆破后的岩壁作天然幕墙,让瀑布从50米高处泻入露天剧场。
当地老人摸着冰凉的石壁流泪:“我爷爷那辈人凿山采石的手印,现在成了艺术品。”
这些项目没有炫技的钢结构,没有进口大理石,却让《建筑实录》杂志惊叹:“中国建筑师正在重新定义可持续性。”
与西方对话的东方语法:从文化他者到规则制定者2019年柏林建筑双年展上,徐甜甜的“松阳契约”展厅引发围观。她把浙南山区收来的旧契约文书投影在夯土墙上,契约里“共用水渠”“轮流守林”的条款,与当代社区共享理念形成奇妙共振。
策展人发现,展厅温度始终保持在23℃——原来她复刻了福建土楼的被动式通风系统。
这种“用中国智慧解题”的方式逐渐颠覆西方认知。
当欧洲建筑师还在为环保材料成本发愁时,徐甜甜团队在云南用竹篾编织出零碳展览馆;当美国事务所热衷在沙漠建玻璃大厦时,她在敦煌用夯土修复古城墙,地窖式设计让建筑能耗直降70%。
2022年瑞士建筑奖颁奖词写道:“徐甜甜证明了最好的技术可能藏在最古老的传统里。”
2025年3月沃尔夫奖颁奖夜,徐甜甜身披竹纤维礼服登上领奖台。
身后大屏播放着福建古厝的砖石特写,她举起奖杯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胜利,是五千年东方营建智慧的重生。
当我们不再用西方尺子丈量自己,才能真正看见土地的力量。”
四、重构现代性的中国方程式在徐甜甜的DNA事务所里,挂着幅特殊的世界地图——纽约、巴黎被标成小点,松阳、黄岩、景德镇却用红圈着重标记。
她常对年轻设计师说:“全球化的陷阱就是让你觉得必须去米兰才能做设计,其实真正的金矿就在脚下。”
这种自信正在改变行业生态。曾经挤破头去海外实习的中国学生,开始组队调研西南吊脚楼;欧洲建筑学院新增“东方在地性研究”课程,教授们带着学生到安徽看徐甜甜改造的猪圈咖啡馆。
就连扎哈事务所前总监帕特里克·舒马赫都承认:“我们花了二十年研究参数化设计,中国人用二十年证明参数化早存在于风水布局中。”
徐甜甜的手机里存着上千张村民发来的照片:在改造后的祠堂办婚礼的新人,在重生古窑边直播的陶艺师,在露天剧场排练地方戏的老艺人。
“建筑不是设计师的自嗨,而是要让人与土地再次相爱。”说这话时,她正蹲在闽南老家修补被台风吹落的瓦片,仿佛还是那个在古厝间奔跑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