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的注视下,一个身穿僧袍的佛门高僧,正在波澜不惊地接受审判,仿佛对周遭的一切都毫不介意。
他的从容不迫与审判场的严肃对立而显得格外突出。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内心如此坚韧,让群情激昂的审判现场获得了别样的宁静?
国民党的少将为何选择出家?
故事要从清定法师的高官生活说起。
他本是国民党的少将,曾担任重庆中央训练团的重要教官。
在那个刀枪不入的年代,他的职位不仅象征着权力,还意味着一种身份与荣誉。
战争结束后,他毅然选择放下少将军衔出家为僧。
这个决定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为何放弃繁华留恋,奔向清静禅修?
或许他在动荡岁月里体悟到了权力的虚妄,也或许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追寻。
出家后,他不再以军人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僧人的姿态走入佛门,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被困牢狱中的二十年如何度过?
出家不意味着一切顺遂,清定法师的修行路充满了挑战。
五十二岁时,肃反运动如狂风般扫过大地,他被拘捕入狱,一呆就是二十年。
这段岁月仿佛凝结了他的青春,成为他必须跨越的磨难。
有人问他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保持镇定。
他只是笑答:“这是闭关修行,是消业的机会。
在监狱里,他通过冥想、诵经来调节内心的波动,甘之如饴地接受看似难以忍受的牢狱生活。
无论是身边的监狱同伴还是狱警,见到他如此泰然自若,都不由得感到钦佩。
牢狱中的日子漫长,在那特殊环境中,他不仅保有修行人的姿态,还化身成为“狱医”,用针灸救助狱中病者。
如此闲适自在,仿佛将监狱变成了一个道场。
梦中预警:为何清定法师心如止水?
清定法师内心的宁静并非无源之水。
在某个夜晚,他在道场中入定,梦见能海法师告诉他将有违缘来临。
然而这梦境中的法师也给出了指引:顺其自然,发下菩提大悲之愿,才能做到无畏无碍。
梦醒后,他面临拘捕,却没有丝毫恐惧。
知悉梦境非虚,清定法师静候时运。
他知道,对抗不能改变既定的事实,只有坦然接受,才能在磨难中获得心灵的安宁。
监狱生活中的独特修行旅程在提篮桥监狱里,他把有限的资源奉献给国家,用慈悲心倡导善行。
看到他的改变,狱中的人们被深深触动,一些狱警甚至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了解和信仰佛法。
监狱生活自有其规律,不过他愿意突破常规,让自己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中。
通过经常性的日常仪式,比如诵经、打坐,清定法师一直保持着更高的精神意识。
这样的生命姿态,让他得以在困境中迎来灿烂的转机。
由牢狱之灾中迸发出的生机,是谁也想不到的礼物。
当获释的时刻终于到来,已有古稀之年的清定法师走出监狱,迎接他的,除了自由,还有内心的宁静。
一个居士迎上前去,握住他的手,低声说道:“你现在总算自由了。”清定法师微微一笑,含蓄地回应:“本来就无拘无束,何谈自由呢?”
清定法师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是内在的解放。
即便身处囹圄,心灵的舒展依旧存在。
这个平静的局面,颇值得我们深思。
或许对清定法师而言,世界的焦虑和喧嚣已然不复存在,对我们而言,自由就在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