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机齐飞画面曝光,俄航空业亮出杀手锏,68座国产客机即将量产!

科技扒一扒防务 2025-04-25 08:52:51

俄罗斯航空工业再添里程碑!3月30日,卢霍维齐航空工厂迎来历史性时刻:编号54116的伊尔-114-300第三架原型机在万众瞩目中完成首飞。这架全新生产的OP-3原型机与编号54115的第二架原型机组成双机编队,在100米低空完成30分钟联袂飞行,标志着该型支线客机研发进入关键冲刺阶段。

据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披露,此次双机协同测试颇具深意。已累计飞行280小时的OP-2原型机正进行密集适航认证测试,单日飞行频次接近极限状态。新加入的OP-3原型机将由俄英雄试飞员阿列克谢·加兹季耶夫领衔团队,重点验证航电系统稳定性与国产替代部件的可靠性。值得关注的是,两机搭载的TV-117ST-01涡桨发动机已实现完全国产化,其配备的AV112-114螺旋桨系统可产生额外4吨推力,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今天的双机腾空绝非偶然。"伊留申航空综合体总经理丹尼尔·布雷内尔曼在飞行仪式上强调,"OP-3原型机的加入将测试效率提升40%,确保2025年如期交付首架量产机。"根据规划,该机型将配置68座布局,最大商载6.5吨,50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可覆盖俄罗斯80%支线航线需求。项目团队特别优化了驾驶舱人机交互系统,复合材料使用比例提升至35%,数字飞行导航系统的运算速度较前代提升3倍。

这个被普京总统亲自督战的国家战略项目,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攻坚故事。早在2014年西方技术封锁初期,俄航空工业便启动伊尔-114的现代化重生计划。原定2018年量产的蓝图因发动机技术瓶颈屡次延期——TV7-117ST系列引擎的振动控制问题曾导致试飞计划中断8个月。直到2022年底,克里莫夫公司突破叶片材料工艺,才使发动机获得适航认证。

生产布局的多次调整同样折射出项目复杂性。最初选址下诺夫哥罗德的索科尔工厂因供应链问题被放弃,最终莫斯科近郊的卢霍维齐工厂凭借完善的配套体系胜出。这个决策直接关联着2021年签署的50架意向订单,尽管实际进度较原计划滞后两年,但俄工贸部官员透露,2025年实现年产12架的目标已获财政专项保障。

技术验证数据显示,伊尔-114-300在-50℃极寒条件下的启动成功率高达99.7%,远超加拿大庞巴迪Q400的92%行业标准。其23.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可满足北极圈内简易跑道起降要求,这对国土广袤的俄罗斯具有战略意义。项目总师谢尔盖·伊万诺夫透露,正在开发的货运改型将配置可拆卸货舱模块,1小时内即可完成客货转换。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西方观察家指出,该机型目前国产化率虽达95%,但航电系统中的惯性导航模块仍需进口替代。对此,俄技术集团宣布已攻克高精度陀螺仪技术,预计2024年三季度完成系统整合测试。若进展顺利,伊尔-114-300将成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血统"国产客机。

0 阅读:1

科技扒一扒防务

简介:谈武器,谈装备,分析解读最新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