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定能赶超深圳南山

八爷畅聊人居 2025-02-23 21:10:35

随着“六小龙”的横空出世,杭州能否赶超深圳,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深圳与杭州,一座是实力雄厚的一线城市,一座是正在冲击一线城市的强省会城市,它们的竞逐,一定程度上会重塑国内头部城市的格局。

南山区和余杭区,分别是杭州和深圳的GDP最强区,也同样都是浙江和广东的”第一区”,它们同样都是创新创业的热土,也同样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集群,并各自担着所在省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规模持续进击的重任。

自去年以来,南山被余杭列为学习取经和对标参照的对象。坐稳国内前三交椅的南山,成为余杭比学赶超的新目标。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2024年,余杭区实现GDP3355.67亿元,同比增长6.0%,蝉联浙江榜首;南山区实现GDP9500.97亿元,同比增长4.1%,稳居广东王座。从规模上,南山是余杭的2.83倍,依旧存在倍差。从人均GDP来看,余杭2024年为23.9万元,南山为52.5万元,依旧有一倍左右的差距。这就意味着,在总人口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余杭的人均GDP须达到滨江的水平(滨江区2024年人均GDP为53.2万元),总量上才能勉强与南山一战。

我们不得不承认,余杭与国内顶尖强区的差距,依然相当明显;余杭的进击之路,将会任重道远。但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毕竟,余杭也存在相当出众的优势,未来的时间里,赶超逆袭并非是天方夜谭。

01区域空间更为宽裕

今年正月里,从潮汕看完英歌舞后,便顺道来深圳看一看,直奔的就是南山区。

我们不得不叹服经济第一大省第一区的城市界面,气魄非常恢宏,高楼鳞次栉比,园区连绵成片。写字楼与居民区密集交错,街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年轻人。从给人的感觉看,南山的气质和神韵更类似于我之前上过多年班的滨江,而非余杭。因为,滨江是杭州面积最小的区,也是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同样的地狭人稠,同样是产业高度密集。

深圳南山区夜景

只不过,滨江在杭州只是个特例;而南山在深圳却是个典型。整个深圳市,面积只有2000余平方公里,尚不及杭州一个临安区。作为精华部分的南山区,更是只有185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只及余杭区的1/5。这意味着,尽管南山的亩产超凡脱俗,但是其回旋空间远远不及余杭。相较于南山,和同为杭州的滨江,余杭区的城市开发及产业发展还非常不充分。目前,除了未来科技城初具雏形,其他区域都在拔节生长,欧美金融城以外的地方,处处都是大面积的待开发土地。

而且,目前余杭的产业,主要集中在仓前、五常等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其余区域仍然有充足的产业布局空间,因而在发展用地上,余杭根本不担心。

反而是南山,因为土地的局限,未来的破局难度非同一般。坐公交车在南山兜了一圈,除了山体之外,每一寸的角落都是水泥森林,纵然气势恢宏,但也给人压抑之感。反观余杭,已开发区域和山水田园交相辉映,让人气息舒畅。

更多的土地面积,意味着更多的战略空间和更低的试错成本,对区域规划,产业导向,都是更充足的底气和更笃定的心态。同时,更多新开发的空间也给了初创企业更充裕的机会,让整个区域的发展得以生生不息。

近年来,VIVO全球AI、钉钉、美的电商等一批新兴企业总部加速落户,余杭土地资源的宽裕功不可没。在寸土寸金的南山,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02城市气质更为柔和

一到南山,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局促之感,这边的人,各个步履匆匆,神情冷漠,似乎每个人都在低头赶路。

清晨的留仙桥地铁口,乌泱泱的人群比当年的滨江江陵路还要壮观,他们穿着朴素,背着双肩包,奔向各自的小厂大厂。在南山,有这样一个特质,就是女孩子普遍妆容不够精致。她们往往是格子衬衫+牛仔裤,多数都戴着眼镜,比起杭州的女白领,终归是多了丝铿锵,少了些妩媚。

夜晚的大排档,家家都坐满。后桌的一位哥们,吐槽着新公司的直属领导,语气中满是怨气。另一桌是两个妹子,她们兴奋地讨论工作,也谈论明星,话题中唯独缺了生活。

深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一座专注效率的城市,或者说专注“搞钱”的城市。它的设立,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纯粹服务经济职能。

“打工”成为它的代名词,从当初工厂的流水线,到现在的写字楼的格子间,形式变了,内核如一。这里没有历史包袱,自然也没有传统底蕴,大家来自全国各地,讲着都能听懂的普通话,奔着逆天改命的目标,置身在这座缺乏温度的城市。

深圳,本身就是一台巨大的生产机器,南山是其核心部件。在深圳特区的气质之外,南山还有无孔不入的大厂文化,业绩,KPI是每个打工人的紧箍咒。互联网和科创,本身就缺乏人文滋养,能够在这里立足,并且混得风生水起者,大多都有点冷血。

正因为有这样的“拼搏”文化,让深圳的产业经济“长盛不衰”。也正是因为“搞钱”的欲望驱使,才让那么多创业者前赴后继地南下,南山才诞生了那么多的巨无霸企业。

如果说南山的线条偏于硬朗,那么余杭的线条则要柔和许多。如果说“活”字的定义在南山只有“干活”,那么在余杭则是既有“干活”,也有生活。余杭境内,产业只集中在小块的区域内,大部分区域并没饱和,产业密度远远不及南山。剩下的空间,都是生活的道场。余杭,不仅有更多的医院、学校、商场,还有诸多适合放松休憩的山林和老街。同样都很拼,但是余杭有着南山所没有的那种“松弛感”。在城市的竞争中,这种“松弛感”特别诱人,甚至成为一名意向定居者决定去留的首要因素。

这几年,杭州“抢人”成果斐然,人才净流入水平一度冠绝全国,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余杭,这恰恰是因为产业出众的城市中,杭州能够张弛有致。

03产业生态更为健康

深圳这个城市,向来喜欢高举高打,做事雷霆万钧,执行力在国内无出其右,因此成为大冒险家的乐园。

深圳的轰轰烈烈,体现在产业上,就是江山代有巨头出。在城市蹒跚起步的阶段,那些享誉全国的企业便如过江之鲫般群星闪耀,亦如过眼云烟般香消玉殒。留存至今的,要不顺应了时代趋势,要不就是经历了千百次的厮杀。

腾讯、华为、大疆、中兴,哪一个不是经历过腥风血雨,在市场残酷的洗牌中傲立如山。巨头们闯过了时代的洪流,带领中国经济迎来崭新的曙光。

硬币总有正反面,大厂们奠定了南山的根基,也彰显了南山的存在。但是,它们的呼风唤雨,也主导了科创风向,影响了产业的生态。

南山,乃至整个深圳,都更擅长短平快的操作,喜欢赚快钱,而不是倾注于前期投入更多,风险更大,回报时间更漫长的颠覆式创新。有稳赚不赔的路径,何必再去冒险。

而颠覆式创新,恰恰是中小企业打开局面的“杀手锏”,是来自整个产业体系保持活力的核心推动。大厂们依赖既有路径,占有了最多的资源,也分走了初创企业最为稀缺的养料。因而,在大厂主导了整个体系后,中小型企业很难再有出头的机会。

反观余杭,其崛起过程的确是有阿里的巨大助力。但是,阿里毕竟只有一家,左右不了整个科创局面。在余杭,还有浙商系、浙大系和海归系这些从理念到模式都不一样的科创力量彼此制衡,相互促进,因而避免了阿里系的一家独大。

余杭未来科技城夜景

这种百花齐放的科创生态,对初创企业极为友好,让余杭始终保持了自我更新的活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余杭区也着重提到,要壮大腰部企业群落,构建更为健康的科创产业生态。

这些中小企业,才是一个区域产业经济的基石。只要有好的营商环境,它们中多冒出几家独角兽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说阿里奠定了余杭最初的成功,那么以强脑科技及游戏科学为代表的新生代科创企业,则会带领余杭迎接下一个春天。

04高校资源更为厚实

作为一座历史较浅的非省会城市,深圳的高等教育非常贫瘠,企业所需人才全靠外部输血。好在,深圳的光环依然耀眼,渴望大展宏图的各地人才依然纷至沓来。

余杭,背靠的是浙江省会,自身及周边有强劲的造血能力,全杭州,甚至全浙江的高校毕业生都是其储备人才。以余杭西部的临安为例,临安虽然产业乏善可陈,可是高教力量却是举足轻重,每年能产生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在临高校的应届生,至少有60%将就业的目标投在余杭。加之余杭本土还有杭师大与西湖大学,余杭拥有自我循环能力。除了大城西的高校外,下沙、滨江乃至省内其他城市的高校,都是余杭产业持续进击的坚强后盾。

杭师大仓前校区

开发尚未饱和,小微企业数量庞大的余杭,在吸纳海量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造梦空间。余杭的创业企业,对人才的选用方式更为灵活,也更容易发挥他们的专长。相比南山,余杭相对没那么卷,机遇要充足得多。随着南山营商成本得持续高企,余杭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05区县联动更具前景

去南山时,我也特地乘坐了当地线路最长的公交,从车窗一路观摩了从南山到宝安再到光明的景致。这条耗时一个多小时,有六十余个站点的公交,串起了深圳从最初“三来一补”的外资工厂到气宇轩昂的民族品牌大厦,一部荡气回肠的城市工业史再眼前徐徐铺展。

比起杭州区县间发展水平的较大落差,深圳的发展水平是全面高企,全市共有4个区2024年GDP在余杭之上。这就相当于,将“浙江第一区”置于深圳,只能排在中游。余杭周边的一众区县中,除了主城以外,临安、富阳、桐庐和淳安都是西部山区,产业开发远不及余杭充分,这个局面直观反映了杭州与深圳的整体差距。

GDP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是更关键的则是区县之间的产业协作。从产业中心到外围区域,集聚和外溢是两条双向奔赴的主线。尽管南山在深圳也是制高点,但是“一超”之外,仍有“多强”,多中心的城市和产业布局,让南山再难像之前那样汇聚资源。其辐射方向,也只能往深圳以外的东莞和惠州地区。

如南山最初接受核心城区福田的辐射一样,余杭最初也是接受西湖区的辐射。两者成长为城市新中心的路径极其相似。但是,由于余杭是杭州集全市之力打造的“城市第三中心”,有着众星拱月般的超然地位,因而发展水平会领先主城以外其他区县若干个身位,因落差的存在及西部区县的广袤,余杭更容易和周边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协作。余杭的辐射带动,也更容易惠及周边。

结 语

从发展时间来比拟,南山如同一个身体强健的中年男子,余杭则是正在发育的青葱少年,未来还没有完全打开。余杭拥有的后发优势,和尚未形成的利益固化,让新的产业更容易在此萌芽壮大。在杭州,滨江一直是余杭的前辈和标杆,滨江走过的路,余杭可以直接借鉴,并且跳过曾经的坎坷。滨江之于南山,输在体量,并未输在层级。以余杭的先天优势,若能达到滨江如今的水准,则真的可以晋级全国顶级强区,和南山分庭抗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