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心源性猝死占比高达80%,六十岁以上老人务必避开这4事

源玮评健康 2025-03-25 19:46:37

资料来源:[1]王晨阳,徐鹏,郭治荣,等.运动后心率恢复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的相关性:一项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4,16(04):398-402.

[1]王超,丁亦心,姜兆磊.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和急救小常识[J].世界科学,2024,(09):42-44.

“前几天,吃喝玩乐大半辈子的老张突然倒下了,幸运的是抢救及时,老张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几个习惯,竟然差点把自己送走。”

张富贵,67岁,是个退休的公交车司机,家住河北一个小县城。

2018年10月的一个清晨,秋风刚起,他像往常一样拎着鸟笼去公园遛鸟。

几十年的开车生涯让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退休后,他每天五点半准时起床,先烧壶水,再泡上一杯浓茶,然后出门晃悠一圈。

家里人常说他闲不住,可他总笑呵呵地回:“人老了,动动才硬朗。”

那天早上,张富贵喝完茶,照旧去了公园。

路上,他跟邻居老李聊了几句,说昨晚睡得不太好,胸口有点闷。老李没当回事,随口劝他去医院瞧瞧,他却摆摆手:“老毛病了,歇歇就行。”

到了公园,他蹲下喂鸟,站起身时却觉得头晕,眼前一黑,扶着树喘了几口气才缓过来。

旁边的老伙计见他脸色发白,问他咋了,他只说:“可能是早上没吃东西,饿的。”

没人多想,他自己也没在意。退休后,张富贵喜欢喝点小酒,每天晚饭后总要抿上两口二锅头,说是“活血”。

家里人劝过几次,他却不听,觉得这点酒量不算啥。他烟瘾也不小,每天一包红塔山,抽了三十多年,手指头都熏黄了。

晚上睡觉前,他习惯熬夜看电视,新闻、球赛、老电影,常常看到凌晨一点才关灯。

第二天照样早起,精神头还不错,他常得意地说:“我这身子骨,扛得住。”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2020年3月的一个晚上,张富贵照旧坐在沙发上看球赛,电视里喊得正热闹,他却觉得胸口像被什么压着,喘不上气。

他揉了揉胸口,喝了口水,心想可能是累了,便没声张。第二天早上,他起床时腿软得厉害,差点摔倒,老伴儿王秀兰急了,拉着他去县医院。

路上,他还嘀咕:“小题大做,不就老了嘛。”

到了医院,医生给他安排了检查。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血液检查中肌钙蛋白I高达2.5ng/mL(正常值小于0.04ng/mL),心肌酶谱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到38U/L(正常范围5-25U/L);血脂检测总胆固醇6.8mmol/L(正常值小于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2mmol/L(正常值小于3.4mmol/L);血糖空腹值7.8mmol/L(正常值3.9-6.1mmol/L),超声心动图还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仅剩45%(正常值大于55%)。

医生看完结果,眉头紧锁,当场把他收进住院部。

住院第二天,张富贵的情况急转直下。那天中午,他刚吃完饭,突然捂着胸口喊疼,脸色苍白,满头冷汗。

护士赶紧推来抢救设备,医生诊断为“急性心源性休克”,怀疑是心源性猝死的先兆。

抢救室里仪器嘀嘀作响,家人被拦在门外,王秀兰急得直抹眼泪。半小时后,医生出来,沉着脸说:“幸亏送来得早,不然真危险。”

医生后来拉着王秀兰聊了聊,语气里带着几分叹息:“他这情况,年纪大了还抽烟喝酒熬夜,早就埋下隐患了。”

医生顿了顿,又说:“心源性猝死啊,八成猝死都是这个原因,老年人真得注意,别不当回事。”

他摇了摇头,递进着叮嘱:“有些习惯,年轻时没事,可到了这岁数,就是在拿命赌啊。你们回去得好好劝劝他,接下来的日子,别再这么干了。”

一、心源性猝死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源性猝死,简单说,就是心脏突然“罢工”,导致人毫无征兆地倒下。医学上,它指的是因心脏原因引起的突发死亡,通常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发生。

据统计,在所有猝死案例中,心源性猝死占比高达80%,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风险更高。为什么心脏会突然停摆?

原因多半跟冠状动脉疾病有关。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生命线”,一旦堵塞或痉挛,心肌缺血缺氧,就可能引发致命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颤——心脏乱跳一团,没法正常泵血。

数据给咱们敲响警钟:中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猝死,其中老年人群占了大头。心脏不像其他器官,坏了还能凑合用,它一出问题,往往就是大事。

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70%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基础,像高血压、高血脂这些“老朋友”,都在悄悄给心脏添堵。

别以为没感觉就没事,心源性猝死很多时候是“无声杀手”,发作前可能只有轻微胸闷、乏力,甚至啥症状都没有。

二、四大“危险动作”,你中了几个?

说到心源性猝死的诱因,有些日常习惯真得警惕,尤其对老年人。

医生常提到四件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尽量别碰:一是过度吸烟喝酒,二是熬夜,三是情绪激动,四是突然剧烈运动。

先说烟酒。尼古丁能让血管收缩,酒精则刺激心脏负荷,长期下来,冠状动脉硬化加快,血流不畅,心肌受伤是早晚的事。

数据显示,吸烟者心源性猝死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每天喝超50克酒精的人,心脏病发率翻倍。

其次是就是熬夜呢?晚上11点到凌晨是心脏休息的“黄金时段”,硬撑着不睡,交感神经兴奋,心跳血压都容易失控。

国外研究发现,睡眠不足6小时的老年人,心源性事件风险增高40%。

情绪激动和大运动也好理解,心脏本来就脆弱,突然受刺激或超负荷,血氧需求猛增,供不上就“宕机”。这四件事,单干都危险,叠一块更是“催命符”。

三、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别不当回事

心源性猝死虽然来得快,但身体往往提前“敲门”。胸闷、气短、心悸,这些小毛病,很多人不当回事,可它们可能是心脏在喊救命。

拿急性心肌梗死来说,发作前一周,约一半患者有间歇性胸痛,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心电图上的ST段抬高、肌钙蛋白升高,都是心肌缺血的铁证。

还有些信号更隐蔽,比如不明原因的乏力、出冷汗,甚至胃部不适——因为心脏和胃的神经有“串线”,疼起来容易混淆。

老年人尤其得留心,年纪大了,痛觉没那么灵敏,心脏出问题可能不疼,只觉得累或喘。

数据挺吓人:60岁以上人群中,30%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前有症状,但九成没及时就医。医生常说,早查早治,心脏还能抢救回来。

像超声心动图测个左室射血分数,血脂查查低密度脂蛋白,简单几项,就能摸清心脏底细。

别等倒下了才后悔,那时候啥都晚了。

四、怎么防?关键在日常小调整

防心源性猝死,不用啥高深办法,改改生活习惯就行。烟酒得控,烟最好戒了,酒别超一两。

睡眠上,早睡早起,每天保证7小时,别熬到半夜。情绪别大起大落,遇事冷静点,心脏受不了“过山车”。

运动呢,适量就好,像散步、太极这种轻缓的,每天30分钟,够用。

饮食也得注意,少油少盐,血脂高的人少吃肥肉,多吃点海鱼,里面的欧米伽-3能护血管。

医生还建议,6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体检,心电图、血脂、血压,一个都别落。

家里备个血压计,平时测测,心里有数。有高血压、高血糖的,按时吃药,别自作聪明停药。

国外有研究,规律服药的老年人,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能降30%。这些事看着不起眼,做起来却能救命。

心脏不闹腾,人才能活得踏实。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