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85年,一位老人向浙江省博物馆“上缴”了一柄残剑,尽管锈迹斑斑,但把手上雕刻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见。
于是,工作人员将这把剑收下,并进行了仔细鉴定,谁知当他看到剑柄上的字后大吃一惊,顿时察觉到老人的身份不一般。
那么,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而捐剑的老人又是谁?这背后有什么耐人寻味的故事吗?
年迈老人捐赠正中剑
“同志,我想把我的物品捐给国家。”
1985年的一天,浙江省博物馆文物捐献处,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布包,正在与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交谈。
“老伯,您要捐献什么“宝贝”啊?”工作人员小陈热情地对老人说,眼神充满了期待。
“这是从我家后院里挖出来的,已经埋藏了近40年。”老人一边说,一边打开布包,动作小心翼翼,仿佛要捐赠的是一件稀世珍宝。
“那可有年头了,不会是什么古董一类的宝贝吧?“小陈笑嘻嘻地打趣道,内心渴求快点见到这个神秘的东西。
很快,经过老人层层揭开布包,一把“残剑”呈现在小陈面前,只见它锈迹斑斑、黑不溜秋、一尺多长、两指多宽,确实已有很多年头,不过剑柄两面的字还清晰可见。
于是,小陈拿起短剑想仔细查看一下,谁知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立马惊呼起来:“蒋中正?这是蒋介石给的剑!”
顿时,在场所有人员都惊大了嘴巴,纷纷围拢过来看这把剑,果不其然,在“残剑“的剑柄上刻有“校长蒋中正赠”几个字样,而剑身上也刻有四个字“成功成仁”。
很快,众人又齐刷刷地望向剑的主人,只见老人衣着朴实、长相普通无常,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大人物”,但他为什么手里会有蒋介石的“中正剑”?
那么,中正剑到底是什么神秘兵器?以至于博物馆的人员看到后如此大吃一惊?
原来,“中正剑”是蒋介石在黄埔军校中赠给有功学生的一种荣耀品,又称“黄埔剑”或者“天子门生剑“,不过,这柄短剑也有人称为“军人魂”。
当然,尽管名称五花八门,叫法各一,但其实全都是与蒋介石有关。再看剑的形状,剑柄呈圆头并由黄铜打造而成,其柄身还雕刻有莲花或梅花纹。
那么这柄短剑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据有关专家认为,“中正剑”,要追溯到1933年的庐山军官训练团,不过当时的剑叫“军人魂”,此后才演变为“黄埔剑”,而眼前老人所捐赠的剑正是“黄埔剑”。
很快,小陈将这把剑登记在册,并详细记下了老人的身份信息,而且为了确保这把剑确实有历史价值,博物馆又将短剑专门拿给文物专家鉴定,其结果显示,这把“中正剑”的确货真价实,并不是赝品。
如此一来,短剑已经确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那么剑的主人又是什么身份呢?
怀着浓厚的兴趣,博物馆的有关人员特意采访了老人,至此,一段尘封了40年之久的往事就此拉开帷幕………
优秀的黄埔军校生
老人名叫姜开国,出生于1920年,是江山市新塘边镇日月村人,由于父亲开了一间小店卖米,生意做的不错,因此他从小生活还算无忧无虑,并一度进了学堂读书。
然而,直到1935年,原本安稳的生活瞬间被打破,父亲突然病逝,国家局势又陷入动荡,姜家经济到了捉襟见肘地步,于是姜开国只好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第二年,正逢湖南常德的一支国民革命军通讯兵部队要招兵,姜开国听说那是中央军,而且军饷有保证,可以缓解下家里的困难,于是毅然应征入伍。
七七事变爆发后,姜开国就被分配到了第三战区军发室总机工作,成了一名通讯兵,尽管人不在前线打仗,但他也是忙的团团转,并在实践经验中越发积累了军事素养。
1939年,姜开国听说陕西成立了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行了考试,结果榜上有名,被军校顺利录取。
然而,由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姜开国想要去军校,可是一件艰难的事,源于交通不方便,只能徒步行走,姜开国就从江西出发,整整走了三个多月,曾经遭遇了无数次鬼子的袭击,才终于到达军校。
不过,姜开国一路上的心情很是五味杂陈,他亲眼目睹了国破民亡的凄惨景象,也看到了日本鬼子的残忍与杀戮,因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军校里好好磨练自己的本领,以后保家卫国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进入军校后,姜开国就加入了黄埔军校十六期通讯科学习,他每天除了学习无线电就是进行军事训练,一年的时间,经过艰苦卓绝的磨练,他已经从一名新兵成长为掌握全盘技能的强悍军人。
1940年,姜开国军校毕业,由于成绩突出,他被授予了少尉的军衔,而且在毕业典礼上,蒋介石还亲授予他一把“中正剑”,从此有了令人艳羡的耀眼光环。
不久之后,姜开国就被分配到第八战区的军官教导团,担任报务员,并跟随部队在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同日军作战。
然而,尽管他不在前线与敌人开战,但也并非意味着非常安全,1941年他就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一年,姜开国与战友一起去剑门关时,由于路途崎岖不平,他们乘坐的两辆车突然翻车。
其中有两位战友当场死亡,幸运的是,姜开国自己爬了上来,但内脏却受到了严重伤害,最后不得不申请回乡养伤。
姜开国是个血性男儿,他在家养伤的时候依旧心系战事,于是病情刚有所好转,他就去了当时军统在金华的东南办事处报到。然而还没过几天金华又沦陷,他只好又退回江山,而这一次,姜开国不想只做幕后工作,他决定扛枪到第一战场,与日本鬼子进行正面拼杀。
英勇的抗日老兵
姜开国有一个精忠报国之志,他回到江山后,立马协助当地义勇队,组建了衢江抗日突击队,并担任了第三中队的中队长。
当时抗日突击队是江浙地区抗日民兵团中一股坚实的力量,而随着信誉度的提高,其军队人数一度达到了好几百人。
不过,由于不是正规军,姜开国所在游击队一般都是和鬼子打游击,有时为了能准确得到情报,部队还在鬼子军营周围布置了眼线。
有一次,姜开国得到眼线消息,说有一百多鬼子兵准备要出来抢粮食,于是衢江抗日突击队立马集中兵力,在鬼子经过的地方设好了口袋阵,最终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而当时姜开国就在队伍最前面,当他看到有鬼子兵逃跑时,毅然拿着枪就去追赶,直到将鬼子全部消灭。
1942年,日本中国战场发动了全线反攻,其中江浙地区成了日军猛烈攻击的目标,很快浙赣会战由此打响。
而衢江抗日突击队也在此次战役期间被编入正规军105师,姜开国也随部队一起开赴仙霞岭与日军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战。
此后,姜开国还参加了一场山坡地形阻击战中,当时他与其他战士一起提前来到山坡前沿,挖战壕,垒土袋,做好开战前的准备。
待一切工事完毕后,他就静静的匍匐在山坡处,并将手中的机枪拉上了栓,就等着日到来将其一举歼灭。
很快,日军的大部队开始缓慢进入山谷,姜开国死死盯着鬼子,紧紧握住手中的枪,满腔怒火随时就要爆发。
“给我狠狠地打!”随着首长一声令下,我军战士齐刷刷开火,后方的炮弹也立马展开密集轰炸,一瞬间整个山谷硝烟弥漫,火光四射,姜开国更是毫不示弱,端着机枪对着日军就是疯狂扫射。
最终,经过敌我双方殊死搏斗,我军战士赢得了全面胜利,而姜开国更是以歼敌几十获得了战斗荣誉和勋章,从此蜚声全军内外。
可以说,姜开国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无畏无惧的精神一度成了全军的楷模,而他也在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的道路上,越发变得勇敢刚强、骁勇善战。
1943年,姜开国被调往福建绥靖税警教导团担任了上尉军事教官,担负起大练兵的重任,后来因为成绩突出,又被上级调去了税警独立团,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此后内战爆发,姜开国便以身体不好为由返回了家乡,脱下军装过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其实他的内心很清楚,与日军开战可以在所不惜,但要与同胞打仗,他是绝对办不到的。
就这样,姜开国在家乡娶妻生子,他没有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的抗战历程,并将先前所有的奖章、荣耀、证书以及那把蒋介石赠予的“黄埔剑”全部埋入了后院的地里尘封,而这一埋就是将近40年。
直到1985年,姜开国决定让“正中剑”重见天日,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直留着没啥用,不如“上缴”国家当文物展览,以便让子孙后代记住中国历史上的那段峥嵘岁月。
而当姜开国的身份被揭开后,瞬间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和热议,大家都纷纷表达了对这名抗日老兵的崇敬之情。
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抗战老兵和姜开国一样,在抗日战争之际,为了保家卫国,勇敢的扛枪上战场与日军厮杀,而到了内战爆发时,便选择离开部队不想与同胞自相残杀,应该说,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永远值得后代铭记于心,并注定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