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跟日寇拼得你死我活。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冀鲁边区出了一件大事——副司令黄骅被刺杀,凶手居然是军区内部的高官,官职高到没人敢轻易动他。
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拍桌子就一句话:“抓起来枪毙!”这事听着就让人震惊,既暴露了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也让人看到党中央处理叛徒的铁腕。

先说说主角黄骅。黄骅原名叫黄金保,1911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里。那地方在大别山里,地薄人穷,家里靠种点庄稼勉强糊口。
他小时候没少干农活,但爹妈觉得读书有用,硬是省下口粮送他去私塾念书。在那儿,他读了点《三字经》之类的东西,还听老师讲了不少历史故事,脑子里早早就埋下了点革命的种子。
1926年,北伐战争打得热火朝天,15岁的黄骅坐不住了,跑去县城加入了共青团。从那会儿起,他的人生就跟田间地头彻底拜拜了。
1929年,他正式入党,成了共产主义战士。之后,他跟着红军打反“围剿”,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苦头。

长征路上,他好几次受伤,脚冻坏了都不吭声,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他被派到冀鲁边区当连长,带着队伍在敌后搞游击战。
黄骅打仗不要命,伏击日军运输队、炸敌人仓库,战绩一个接一个。冀鲁边区的老百姓都认识这个“拼命将军”,说他带兵打仗有主意,还特别关心群众。
1943年初,中央看他能打又靠谱,提他做了冀鲁边区副司令。这时候,他已经是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了,既管军事,又负责整顿部队纪律。不过也正是因为他太正直,得罪了某些人,才有了后来的悲剧。

再说说凶手这边的主谋——邢仁甫。邢仁甫跟黄骅完全不是一路人。他原来是个土匪头子,1938年才投靠八路军。仗着自己作战猛、脑子活,他在冀鲁边区混到了司令员的位置。
不过这家伙骨子里还是土匪那套,霸道得很,军纪对他来说就是摆设。他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私底下挪军饷、欺压百姓的事儿也没少干。
黄骅一来当副司令,邢仁甫就觉得不舒服。中央派黄骅过来,明显是想让他管管邢仁甫这摊子烂事儿。黄骅到任后,果然开始查贪污、抓纪律,把邢仁甫的不少亲信收拾了,还当面点名批评他。
这下邢仁甫彻底坐不住了,觉得黄骅不光威胁他的地位,连他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儿都可能抖出来。他越想越怕,最后动了杀心,决定干掉黄骅。

1943年6月30日,刺杀就这么发生了。地点在河北沧州的大赵村,那天黄骅正在开一个作战侦通会议,商量怎么对付日军的夏季攻势。
参会的有参谋长陆成道、侦察股长崔光华几个人。会议开到一半,突然闯进来几个蒙面人,二话不说就开枪。黄骅当场被打中胸口,没能抢救过来,陆成道和崔光华也死了。
整个过程快得吓人,几分钟就结束了,刺客跑得无影无踪。事后部队追了一阵子,只找到一个刺客的尸体,估计是跑的时候被炸死的,具体身份没查清。
消息传出去,冀鲁边区炸了锅,大家都懵了——副司令居然在自己地盘上被干掉了,这事儿太离谱。很快,消息报到延安,毛主席听说后火冒三丈,直接下令彻查。

调查没多久,真相就浮出水面。直接动手的叫冯冠魁,是军区手枪队的队长。这家伙跟邢仁甫一样,也是土匪出身,后来投靠八路军,靠着对邢仁甫忠心耿耿混上了队长。
他平时就干些脏活,这次刺杀也是邢仁甫指使的。邢仁甫许诺他事成之后给钱给官,冯冠魁一听就动了手。
邢仁甫为啥要杀黄骅?原因很简单,黄骅管得太严,动了他的奶酪。邢仁甫在边区作威作福惯了,黄骅一来就查他老底,他怕自己迟早完蛋。
再加上黄骅在部队威信高,老百姓也支持他,邢仁甫觉得自己地位不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找人把黄骅解决了。
问题是邢仁甫官职不低,司令员啊,谁敢随便动他?底下人就算知道点内情,也没人敢吱声。冯冠魁干完活儿后还跑回望子岛等着封赏,可邢仁甫压根没打算兑现承诺。这事儿拖着,线索却一点点漏了出来。

刺杀之后,冀鲁边区乱成一团。政治部主任刘贤权带人去查现场,可惜证据不多。正发愁呢,一个躲在草垛里的小孩提供了线索,说认出了冯冠魁。
更大的突破是独立团团长冯鼎平的供词。冯鼎平跟邢仁甫关系近,刺杀后邢仁甫找他通风报信,还想拉他一起叛变。可冯鼎平没那么傻,知道邢仁甫这路子走不通,干脆向党组织坦白,把邢仁甫卖了。
中央接到报告,马上派调查组下去。查了没多久,证据就锁定了邢仁甫。毛主席听说是个司令员干的,二话不说又强调:“抓起来枪毙!”这态度很明确,不管你官多大,干了这种事就没商量。

邢仁甫知道事情败露,跑得比兔子还快,连夜逃出边区投靠了国民党。冯冠魁就没那么好运了,他在望子岛等赏没等到,邢仁甫压根不理他。
他一气之下到处骂邢仁甫不讲信用,后来干脆投靠了日寇。可日寇也不傻,觉得他靠不住,最后用药酒把他毒死,扔沟里了事。
邢仁甫跑了也没好日子。抗战胜利后,他在国民党那边混了个天津站少校组长的职位。1949年天津解放,他被抓回来,1950年在盐山县公审后枪决。这俩人都没逃过报应,一个死得窝囊,一个被正法,也算给黄骅有个交代。

黄骅死了,边区军民都特别难过。1943年7月,部队给他开了个追悼会,简单但很肃穆。后来他被埋在一片松林边,墓碑上写着“抗日英雄黄骅”。
1945年抗战胜利,罗荣桓提到他,说他的牺牲不是白费的,精神还在鼓舞大家。为了纪念他,河北新青县改名叫黄骅市,这名字到现在还挂在那儿。

黄骅是个实打实的英雄,打仗拼命、对群众好,死了都让人惋惜。他的牺牲提醒大家,抗战不光是跟外敌斗,内部也得收拾干净。
邢仁甫这种人,表面上是自己人,实际上干的却是叛徒的事儿。不过毛主席的态度很硬,处理得果断,不管你官多大,犯了错就得付出代价。这也给部队敲了警钟,纪律和团结不能松懈。